杖头木偶戏·佳偶天成

2021年12月27日 16:58:56 来源:世界运河名城

 

扬州木偶戏:艺术瑰宝

  起源

  杖头木偶艺术,根植古城扬州的肥沃土壤,深受传统文化的充分滋养,沉淀着深厚与绵长;现代扬州的开放与包容,又催生出扬州木偶勇立潮头的胆色和勇气。那些活灵活现的木偶身上,也刻画着扬州人致知力行、继往开来的精神面貌。

  在中国,木偶戏,也称傀儡戏。是由演员在幕后操纵木制玩偶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它”源于汉,兴于唐”,源远流长、品种繁多。扬州的杖头木偶与泉州的提线木偶、漳州的布袋木偶齐名,是木偶三大流派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称木偶为俑。始作丧家祭祀之用。以俑的外形,模仿人或兽的动态,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到了明清时代,才出现了提线木偶、杖头木偶、布袋木偶等相对完整的表演形式,演化发展到傀儡戏。

 

  史书记载,傀儡戏在唐代传至维扬地区。尤其是在泰兴民间演制木偶戏之风很盛,据考证,泰兴木偶最初是从安徽传过来的,那些帝王将相的传统戏都是唱徽词,也就是现在的京剧。

  扬州有木偶之乡的称号,泰兴广陵镇是木偶之乡的发源地,这里的木偶剧起源于清朝中期,已经有了300多年的历史。在江苏省泰兴县一带,新中国解放前,木偶戏班原有百余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泰兴县木偶团,现为扬州市木偶剧团。

  民国时期,泰兴木偶戏班最多时达117家。木偶戏班多数是由家族成员组成,实行家传世袭的班主制。有时也雇用一些木偶艺人,这些艺人大多是半农半艺,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唱戏。木偶戏班大多是在农家婚庆喜事、传统节日、迎神赛会时应招助兴。演出的场地不受限制。当时有些戏班子还优化组合到外地演出,听说民国初期,在上海大世界游乐场演出长达数月,很受上海老百姓喜爱。

 

  1968年,泰兴各个木偶剧团调整合并为泰兴木偶剧团,其中最出风头的是在1971年曾为西哈努克亲王演出。1973年,泰兴木偶剧团被扬州地区接收,改名为扬州地区木偶剧团。扬州木偶剧团的第一批和第二批演员全部是泰兴人。

 

  扬州木偶剧团十分注重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发展,讲究细腻传神,刚柔兼备,创作演出的木偶戏《琼花仙子》、《嫦娥奔月》、《三打白骨精》等剧目得到国家嘉奖。扬州杖头木偶艺术的足迹遍布南美、欧洲以及亚洲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受到当地老百姓的欢迎和认可。可以说,扬州杖头木偶将中国艺术带向了世界,更成为了中国与世界的瑰宝。

  艺术特色

  杖头木偶的表演要求演员练好托举木偶的“托举功”、操纵木偶的“扦子功”及体现人物步伐特征的“台步功”这三大基本功,把握好“稳、正、直、平”四大要素,演出中做到动作纯熟,运用自如。杖头木偶刻绘细致精到,表演生动传神,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

  杖头木偶戏的传统演出剧目多移植自昆、徽、京等剧种,现代新编剧目在题材内容和表现形式上都出现了新的追求,音乐配置往往视剧目和表现形式而定。

  杖头木偶,经过许多从事木偶的艺术家们的努力,使这个民间的古老艺术得到了传承和创新。

 

扬州木偶戏实景图

  长期以来,杖头木偶一直都是艺人躲在幕后表演,唱念做打都是靠一个演员来完成。

 

扬州木偶剧团以“刚柔相济”“细腻传神”而著称于世。

  泰兴杖头木偶在历史上有“神像”和“人像”两大流派,在造型和表演方面各有特长。“神像”是方头大耳,粗犷传神;“人像”细腻逼真,近似真人。今年56岁的封先生,归纳了泰兴杖头木偶制作的三个历史阶段:一是个体艺人:从事简单雕刻和复制民间木偶造型;二是家庭作坊:将木雕、泥塑结合的复杂制作;三是制作集体:以艺术创作为主,门类比较齐全。2005年8月, 泰兴市木偶戏已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杖头木偶”全长有一米左右,又叫“托偶托戏”,还有一种更通俗的叫法为“三根棒”。即一个木偶由三根棒组成,主棒支撑木偶头部,能控制耳、眼、鼻、嘴的闭合、张开、转动以及头颈上下左右的扭转;另两根棒操纵木偶人的双手,又称“手挑子”。表演时,演者两手能运用自如、灵活准确地把握手中的各种道具,被称为“手挑子”或“手扦子”。

 

  “杖头木偶”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枪把式”,另一种叫“直棍式”。比如前者是表现花旦柔美温柔的性格。后者是表现武生刚柔相济的特点。

  艺术传承

  新时期的扬州木偶戏在操纵表演、音乐唱腔、雕塑造型、特技运用和舞台美术等方面,均有所创新,逐渐形成新型的综合性的表演艺术。

  在操纵表演方面,扬州木偶戏融合了传统的“内在”、“外在”两种表演方法,在理解剧情、分析角色的基础上,克服传统木偶戏难以表现细腻情感的弱点,注重木偶人物性格的塑造,逐步形成了刚劲、平稳、细腻、传神的操纵艺术风格。

  在戏剧音乐方面,扬州木偶戏不断探索创新,在传统的借用京剧唱腔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地方戏曲和民歌曲调,加以糅合运用。如在《嫦娥奔月》中,除采用了京腔、昆腔、民歌等曲调外,还运用帮腔合唱等形式,借以深化人物思想感情,促进剧情发展。

  在木偶造型方面,扬州木偶戏根据内容的需要和时代的审美,综合运用写实和夸张相结合的手法,注重细腻传神。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把雕塑艺术和表演艺术紧密结合在一起,使新设计的木偶,不再局限于戏剧的脸谱化,着重于刻画人物性格,更富夸张性,更具“偶味”,做到了神似高于形似。即使反面人物的形象,也一脱妖丑魔陋的旧俗,使之拙而不蠢,诙谐有趣。

  在特技的运用上,扬州木偶戏除了沿袭传统的走线、皮筋等特技外,还创造了上下拉线的方法,使天上神仙、飞禽走兽等更具动感。

  木偶戏“以物像人”的表演特征性,决定了木偶戏具有特定的舞台功能:遮蔽操纵者,分隔观、演区,突出木偶,吸引观众。但是传统的傀儡戏舞台,都是承袭戏曲舞美的特征,演出场所常常是借用传统戏曲表演的剧场,无法展示木偶表演的各种特技。今年来,扬州木偶剧团设计了框式结构的多功能木偶戏舞台,使之既有木偶表演的独特性又有戏曲表演的综合性。新的木偶戏舞台,广泛采用了新材料、新技术,使声、光、电一体化,并且加设了幕位和景别,强调舞台布局的全方位效果,把木偶戏的特征、特型、特技等表演的淋漓尽致。

 

  近年来,扬州木偶戏的表演样式不断改进,其中,如何突出木偶戏的“偶味”,成为艺术探索的焦点。强调动作的假定性,打破框式结构,撤去遮挡物,人偶同台甚至走出舞台,一个作品中同时出现提线、杖头、布袋等几个木偶品种,“黑丝绒木偶”的使用,多景区的空间调度,大舞台手段的运用等,都深化了木偶的独立品格,增强了木偶的艺术特征,也极大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

 

扬州木偶剧团里陈列的木偶

  2006年,扬州木偶被列为首批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8年,扬州杖头木偶被中国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项目序号236,编号IV—92。目前,扬州杖头木偶有华美霞、殷大宁两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扬州木偶从古代走到今天,它所具有的“偶味”,在动漫时代的今天,必将越发彰显出它的艺术特色,使传统的艺术成为观众的新视点。

  未来,扬州杖头木偶将不断探索非遗文化的创新传承思路,拓宽艺术表演模式,更多向儿童剧、人偶剧方向发展,将更多好剧精品剧带给世界,将更多的精彩和经典奉献给世人。

  【视频来源:扬州发布(中国)  文字图片综合: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百度中国江苏网 影偶研习社 扬州文化局(中国)  图片来源: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