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珍:生而为评弹,让世界听见最美的苏州声音丨江苏最美人物

2022年03月30日 11:26:46 来源:我苏网

  编者按:

  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一位楷模就是一座精神坐标。我苏网联合江苏城市频道《江苏最美人物》栏目组,推出“江苏最美人物”系列专稿。奉献基层的共产党员、创新创业的时代先锋、扎根一线的能工巧匠、平凡岗位上的奋斗者……我们将持续讲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记录江苏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和动人事迹,呈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以及“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中不断涌现的江苏力量、江苏作为。


 

  她,低眉续弹、浅唱低吟,让世界听见最美的苏州声音;她30年如一日,扎根基层,传播评弹文化;她积极创新,让评弹更潮更有范儿……她是“用琵琶和弦子弹出来的关于苏州声音的名片”,她是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的获得者——评弹金榜“女状元”张建珍。

  让世界听见最美的苏州声音

  在电影《金陵十三钗》中有这样一个经典片段:十四名风尘女子决心替女学生赴死,临行前唱响了一曲江南小调《秦淮景》。这首歌曲的演唱者之一,就是张建珍。电影上映后,这首凄美又悲壮的小调让无数观众感动落泪,也让人们领略了吴侬软语的魅力。2016年,她又将评弹带上了央视春晚大舞台,携手上海评弹团演员高博文,带来《山水中国美》的演出,唱尽江南风情。

  每个评弹人心中都有一个愿望:让全世界的人感知苏州评弹的美。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门艺术,张建珍不断尝试在传统曲艺中融入流行元素,如为经典手游量身打造评弹曲目《逢君入梦》,让原汁原味的江南声音跨越现实与虚拟界限;为央视《国家宝藏》节目改编《大九连环·姑苏新唱》,用评弹唱出文物的前世今生。她还借伦敦奥运会等契机赴世界各地演出,让评弹艺术之花在世界舞台上华丽绽放。

  推广评弹文化,不仅要站得高,还要走得远。“要把评弹当做爱好而不是职业,要坚持在基层一线,演好每一场演出。”秉持着这种信念,张建珍的足迹遍布农村、社区、高校,遍及江浙沪各地书场码头,平均每年完成长篇演出300多场,让老百姓更近距离感受苏州评弹的韵味。

  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1988年,年仅16岁的张建珍考入苏州市评弹学校。原以为毕业后,等待她的是光鲜亮丽的舞台,没想到,很快现实就给了她当头一棒。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由于评弹观众大量流失、市场不断萎缩,大量书场倒闭,评弹演员的收入也仅够勉强维持生计。环境差、市场小,不少演员纷纷转行。是放弃,还是坚持?当时的张建珍,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回忆起当初为何选择坚持下去,张建珍动情地说:“当你走上舞台看着观众对你笑,就很欣慰,也很享受,觉得自己有责任将评弹事业传承下去。”一旦下定决心,张建珍便立志做到极致,为了提高上座率,张建珍通过做笔记,来反思每场演出的不足。

  “11月18日,天气雨,星期日,95人。上半回书由于不重视,接口没有搭好,效果不佳。下半回书情况良好……”

  在笔记里,张建珍不仅详细记录了每天“跑码头”的时间、地点和说书内容,还写下演出心得,并对自己提出改进意见。365天,只要有演出,笔记就从未间断。

  就这样,靠着潜心钻研表演,张建珍熬过了评弹最不景气的年代,并凭借数十年如一日的钻研与锤炼,在业界的声望越来越高。

  生而为评弹,用匠心塑造好每一个角色

  即便如今已是名角,张建珍也从未放低过对自己的要求,还是每天练习,不断打磨技艺,坚持说好每一部书、塑造好每一个角色。“严格要求自己是对观众的尊重,也是对舞台和自己的尊重。因为好多经典作品都是老前辈们细细打磨才传到我们手里,所以我们有这个责任,严格要求自己,传承并加以创新,再把它传下去。”

  在苏州市吴中评弹团团长陆人民的眼中,她就是为评弹而生的人。“她骨子里有股不服输、不认输的劲儿。有一次,我无意中说了一句,‘你的假嗓很好听、很清亮,真嗓子发力有点不够’。没想到接下来一段时间,我每天人还没走到团里,就远远听见她练习的声音。一年多以后,再听她演唱,真嗓的每个音都打得很高,十分漂亮。”

  唱得好听还不够,有情感的表演才能唱到观众的心里去。著名评弹表演艺术家袁小良评价张建珍最大的特色就是“声情并茂”。“她特别擅长研究角色,从情节发展、情景衬托、认真准确地刻画人物性格和人物语言。所以她的表演不仅是业界认可,更是受到群众的喜爱。”

  “评弹对我来说不仅仅是技艺,是职业,更是生活,是理想。在我有限的生涯里,把我挚爱的评弹艺术让更多人了解,是我这一辈子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张建珍与她钟爱的评弹艺术,正如一首永无终止的旋律,沁人心扉,婉转悠扬。

  甘为人梯,做评弹传承的使者

  多年来,张建珍始终将承上启下的重任,扛在自己的肩上。她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无私地将评弹技艺传给后辈,用默默的坚守和无私的奉献,诠释了一名评弹演员传播传统文化的使命职责。

  张建珍夫妇如今广受欢迎的长篇弹词《沈万三》,来自老一辈弹词演员陈平宇生前的原创书目。老一辈先生说书是没有文本的,只留下了15天演出的模糊录像。为了形成文本,张建珍只能看着录像,听一句,写一句,近一个月才将长达三十余万字《沈万三》抄录完。2017年7月,为纪念陈老去世5周年,张建珍夫妇将它搬上了上海逸夫舞台,这是80年代以后,长篇弹词首次进入千人剧院。这次演出反响空前,周末上座率高达80%,在艺术和商业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传承好前辈经典,让评弹名篇免于流失的同时,张建珍也甘为人梯,把多年来的表演经验无私传授给后辈。每次演出或比赛前,大到作品的调整、服装的挑选,小到演唱时呼吸的频率、眼神的变化,张建珍都会一遍遍地叮嘱学生。

  传授技艺的同时,张建珍也提醒年轻的后辈们要谨记:艺为上,德为先,做艺术首先要会做人。“如果你自己个人品格都不能打磨好,怎么能指望你打磨自己的技艺呢?年轻演员,代表的是苏州评弹的未来与希望,一定不要太浮躁。”

  十几年来,张建珍培养出了十多位优秀的青年评弹演员,新一代的传承让张建珍看到评弹的希望,也支撑着她在评弹之路上越走越远。

  近日,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妇女联合会决定,授予张建珍同志江苏“最美巾帼人物”称号。

  (我苏网编辑/李明莉 素材来源/江苏城市频道《江苏最美人物》栏目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