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记忆 | 无锡北门外的五个“尖”

2021年08月28日 14:20:06 来源:运河网

作者介绍

  郁有满,1951年12月生,江苏无锡人,大学本科。曾在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进修。1981年1月始从事史志工作,曾援藏修志。参与编辑、撰写过《无锡史志》、《无锡年鉴》等,编著有《无锡帮会志》、《江苏帮会志》、《无锡掌故》(第一作者)、《无锡历史上的今天》(主编)、《无锡地名》(两版)、《郁有满方志年鉴文集》、《吴地藏书家》、《无锡运河志》等,发表史志论文及散文等较丰。

  无锡北门外有南尖、北尖、小尖、双河尖、江尖。

  南尖四周有护城河、酱园浜、茅泾浜等,在长安桥以南;北尖在长安桥以北。长安桥在明弘治年间由邑人陆维悌建,说明在明以前坛头弄与诸尖是不连通的。桥建成后大大便利了来往客商,对布行弄、莲蓉桥一带的繁荣起到了推动作用。该桥因桥下河填没,于1982年拆除。南尖到底即为小尖。小尖与墩相同,其左右又有三四个小水墩。民国时是砻坊堆栈之处。后小水墩逐渐相连。60年代初,还有一条小沟将南尖与小尖相隔,没几年就填没相连了。小尖上的堆栈解放后成为仓库,再后来为厂房。在小尖与南尖相接处,50年代至80年代,曾办过一家刀剪厂。

酱园浜旧景

  南尖较早成为街。早在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 ,无锡绸布同业就在这里设锦云公所,为无锡最早的同业公会之一,取“蚕丝织锦、绸缎似云”之意而名。无锡素有布码头著称,清咸丰、同治以后至光绪中,开有十数家较大规模的布行。这里靠近布行的集中地——布行弄、北大街等,同业公所应时应地而生。百姓俗称公所所在地为“公所场”。公所原有老屋,后于1914年由同业徐子卿、赵云斋发起建造,仿锡山山麓“紫阳书院”的原样建筑,粉墙黛瓦,造得十分壮观、气派。前面是外城河,沿河有花岗石驳岸,临河用长条石围起作栏座。左右两座水码头,驳岸上有大照壁,壁上嵌有“鸿禧”两个大字。登石阶进而为五开间门面,进深三造,头造即有5间。大门口有一对大石狮的石鼓。进去有戏台一座。中造为一个大天井,植桂树,筑花坛。后造共5间,正中为享堂,供奉关羽,因关羽使用青龙偃月刀,与绸缎业使用布剪有关。“文化大革命”时,这里遭冲击,先是石鼓不见了,后来将大厅和园围隔起来当作一个个房间,被一些“无房户”占据,再后来场前的河也被填没。“文革”结束后也没恢复。到了90年代,这里拆除一大片,建成了招商城“红梅市场”。解放前,南尖还曾有过“建成油厂”,解放后成为汽车配件厂。南尖不乏有大宅,如陆家院,院主陆姓系西漳大族,与陆定一为同族。

  北尖面对莲蓉桥和古运河,连接茅蓬沿河,并至江尖。清同治年间,在茅蓬沿河建有三层高的望湖楼,为娱乐场所。光绪末年在此第一次放映无声电影。北尖、南尖又可经横街到达江尖。横街附近还有横浜里、前横街,都因横浜命名,这些名称早在明代就有。横浜是在大运河至江尖分东西两条河流后,在中间开挖的人工河道,以便利航行。此浜将南、北尖相隔。横浜后来被填塞。南尖与小尖又可经过石铺头、茅泾浜(曾名同仁浜,因有同仁堆栈)过茅泾桥(桥南曾有座山茅殿)至江尖,该小桥在“文革”后被堵。1995年,建造江尖大桥,可通北塘大街和五里新村。

  双河尖在吴桥以北,位于锡邑古运河西分道口,地成尖状,处两河之间,故名双河尖。元末明初,从尖北岸起,河中密布木桩,直到对岸,起封锁作用,船只不能通航。相传明代大将常遇春曾驻军于此。为易于镇守,尖后另开一小河以通内河,过往船只必须经小河由南岸河道绕道而行。在南岸相对各竖1石柱,各宽40厘米、厚25厘米,柱上各有3孔,穿以铁链2条,必要时可封锁河面,取名铁岭关。清代,乾隆帝下江南时,将木桩拔除,从此两条干道同时通航,尖后小河亦随之填塞。

  尖上有汇通庵及渡口,渡工居庵内,1958年庵拆除。1974年渡口撤销。渡口有石凳,即为“五里亭”处,自三里桥起(一说为自北门起)至此为5里(2.5公里)。1988年,双河尖改为吴桥西路。

  江尖,又称江尖渚,地处北门外的古运河中,河水到此分道。一支流向莲蓉桥、通汇桥,另一支流向西门桥、太保墩,两支在跨塘桥合流。古代芙蓉湖烟波浩渺,面积颇大,一直与北门外的运河相连,江尖渚即芙蓉湖中的一个渚岛,古称芙蓉尖、蓉湖尖。明代周忱治理芙蓉湖,水势缩小,江尖渚民居渐多。清代,渚上开设大批陶器店,到处堆缸甏,百姓称此为“缸尖渚”,无锡人以方言谐称“江尖渚”,简称“江尖”。

  江尖渚由于四周环水,交通不便。相传,从前有一位孝子到江尖渚寻找母亲,他一路走,—路喊,团团而转,于是就有了“江尖渚上团团转”的说法。著名戏曲理论家周贻白教授在1946年为此写过一首《竹枝词》:“隔水喊娘娘不应,缸尖渚上四无凭。劝君莫笑团团转,孝子寻亲血泪凝”。另有一传说是江尖有一缸甏店主,嗜赌成性,输光家当,除夕把老婆给赎当的钱也输掉,无脸回家,随船户去宜兴丁蜀帮助经营陶业。20年后回锡,在江尖渚转了几圈,竟找不到自家房屋,遇一小孩,与他调皮,他与小孩讲理,追赶到小孩家,遇上孩子祖母,互相认出是夫妻,欢天喜地。清末,李鸿章赴美国考察,在摩天大楼玻璃转门中转了一圈仍出不来,不由自言自语地说:“这倒像无锡江尖渚上团团转了”。

  邹姓为江尖的大姓,有邹姓祠堂,还有原59号大院的雕花门头。邹氏发家史有两说,一是清雍正初年,定西将军年羹尧居功骄横,被贬官杭州,有一天应召赴京,路过无锡江尖。他自知此行凶多吉少,将一怀孕小妾托付给邹南阳,并赠给金银珍宝。3年后,他的部将岳钟祺来江尖,领走该妾所生的男孩。邹南阳由此而发了财。二是有一独行江湖大盗,背着一大包金银财宝,在邹家的江尖渡船上乏力而亡,邹家靠飞来横财致富。邹家发财后,生意从经营陶器,到经营房地产。如今,邹氏后裔流向外地和外国。国民党元老吴稚晖小时候曾居住在江尖邹氏其外祖父家。

  在江尖的富商还有蒋、袁、陈3家,均以陶器为业,蒋义茂和蒋仁茂为江尖最大的陶器店。他们从宜兴运来各种陶器,借着江尖四面环水,装卸极为方便。旧时,没有铝塑制品,陶器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用品,所以江尖陶器业发达,蒋氏中的蒋东孚还曾是无锡县商民协会第一届执行委员。蒋氏在江尖建造两幢住宅,在城中汤巷还建有花园住宅。江尖96号,有一幢典型的民国初期中西合璧式的老房子,是无锡第一家纸业公司所在地,为三间、三进、四合院式的转盘楼,尽管无锡有过不少转盘楼,象征着当年富商的辉煌。

  江尖北头有一座芙蓉禅院。传说里面曾住着清朝雍正时期的一个名门之后,全家被满门抄斩,只有一个孩子死里逃生,跑到江尖,隐居在此当和尚。和尚每天在缸上跳来跳去,练习轻功。乾隆下江南来到黄埠墩时,他从江尖一跳,一路顺着船杆一直跳到皇帝的船上,站在船顶震上三震,意思是让乾隆皇帝知道江南大有人才。乾隆是个聪明人,吃了一惊,居然没有大动肝火。

  清乾隆时,僧人智海、德山分别建环秀庵和永宁庵,后来环秀庵改为关帝庙。旧时,每逢农历七月三十,有“灯棚”盛会,各陶器店将缸甏叠成数丈高的宝塔形,缸内储油,入夜点灯,通宵不灭,称为“宝塔灯”。民国初年,无锡诗人秦颂石描绘了这一景象:“浮屠七级叠银缸,万火齐明照十方。”

  江尖西口产有金眼鳑鲏鱼,历史悠久,据吃过的人说味道鲜美,至抗战前还有。后因捕捉过多,加上污染,现早已无。

  渚上出入原全靠摆渡。解放后,还有横浜口、财神堂、丁绛(土夅)里、大码头弄和陆右丰槽坊、汪义源粮店前多处渡口。历史上,民间有“身无三千(摆渡铜钱),不上江尖”之说。1953年,经群众提议,在东面建普选桥,系木桥,与横浜沟通,可入市区。1961年,桥址往北迁移数十步,建钢筋混凝土拱桥。1996年,始建江尖大桥。

陆建华摄

 

  由于这里四面环水,天长日久,成为低洼地区。一遇大水,水就漫至岸上,甚至淹没路面,进入民居。2002年,江尖所有房屋拆迁,建成占地3.9公顷的江尖公园,成为北塘地区居民休闲游玩的地方。

  (来源:运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