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文化 | 通州,“通”天下之州

2020年11月13日 11:06:33 来源:运河网

  燃灯塔历经1400多年沧桑,依然矗立在大运河北首,如今已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一塔相认”的地标。

  而通州区位于京杭大运河北端,更是历史上交通要冲和漕运仓储重地。静静流淌的大运河如何滋养了通州区?又如何推动通州区的繁荣?今儿听咱一一道来。

通州因何而得名

  关于通州的重要地位之论述,无数政治人物、文人学者都不乏赞誉之辞:有“漕运襟喉之地”之论、有“正当东西南北之冲,水路要会”之论、有“通州安,而京师亦安矣”之论、有“九重肘腋之上流,六国咽喉之雄镇”之论······这些论述都广为流传,然而都拘于王朝版图之内,看通州的重要地位,尤其重在强调通州跟京师的关系。

  实际上元明清时期,通州与世界紧密相连,至少在亚洲地区,通州已是一个国际重镇,是名副其实的“万国朝宗之地”,如通州籍作家王梓夫先生所言“通州,通天下之州也”。

  清代《光绪通州志》记载,金海陵王完颜亮即位后,于天德三年四月颁布诏书,决定自上京会宁府迁都燕京,随后在辽南京城的基础上兴建中都城。

  为保证中都粮食等物资的供给,金海陵王还下旨开辟漕运,即利用金沟河引永定河水,开凿东至今天通州一带的运粮河。遂在潞县设刺史州,因是运粮河北端的终点,取“漕运通济”之意,改名通州,意为漕运为金都粮道,千万不能堵塞。800年来,通州地区一直是漕运及仓储重地。

 

通州有哪些地名与大运河有关

  通州与大运河相关的地名很多,除了通州因“漕运通济”得名外,还有大运河北端漕运重镇张家湾,因元代初年,万户侯张瑄督海运而得名。通州城内的中仓街道,因明清时期,有皇家粮仓大运中仓而得名。通州古城东门“通运门”、通州城内“通流闸”、通州城西八里桥原名“永通桥”、张家湾城南的“通运桥”,通州区还有“粮食市”“江米店”“大河沿”“里河沿”“外河沿”“皇木厂”“码头”“盐滩”等地名都是大运河文化的产物。

  6号线还有一站叫“郝家府”,也是以运河沿线古村名命名。这个村附近的运河故道中曾发现一艘古代运瓷器的沉船。

  北京市政府边上有一条路,原来叫宋郎路,副中心建设后,更名“通济路”,因为市政府也在大运河边上,而大运河的作用,就是“漕运通济”。

通州的交通枢纽地位

  通州区位于京杭大运河北端,历史上为交通要冲和漕运仓储重地,被视为“水陆之要会,畿辅之襟喉”,堪称“京师屏障”,素有“一京、二卫、三通州”之美誉。

  通州处于水陆交汇的重要结点,是东北朝鲜使臣和南来诸国使臣朝贡的必经之地。明正德吏部尚书、大学者李东阳曾多次写诗描述,在通州见到外国使节的情景留下了“中华使者尘随节,南海倭儿布裹头”等诗句。当时,通州是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城市,经常可以看见来自朝鲜、琉球、安南、日本等国的使团和商队。从元朝开始,随着统一大王朝定都北京,和京杭大运河贯通的通州成为名副其实的“水陆要冲”,交通十分便利。

  明成祖朱棣迁都,构建以北京为中心,依托长城,以辽东都司辽阳,大宁都司大宁城,北方重镇开原三个驿传节点,辐射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的交通和驿传系统。依托京杭大运河及沿线各城市,构筑辐射南方各省,并与福州、泉州等海港建立起通畅的联系。从东北地区、朝鲜半岛通向北京的陆路和南方相关各省、海上航路通向北京的水路都要在通州交汇。鉴于通州在京城对外交通中的独特位置,从明永乐初,朝廷在通州设潞河驿。

  从陆路看,从北京到大宁城,从北京到辽阳,再到开原,并以此为中心,连接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都要经过潞河驿;从水路看,从北京到京杭大运河、到运河沿线各城市都要经过通州。随着金灭辽及北宋,占据了黄河以北大部分地域,得以利用潞水东南部的入海口和通向潞河的各漕河,均可把粮草物资经潞河运往通州,所以通州成为金中都东部的漕运重地。

  《北京水路歌》

  四明古称文献邦,望京门外西渡江。

  ……

  河西务,河合县,漷县相将迥城域。

  张家湾上趋通州,半肩行李惟书籍。

  我本江南儒,宦游至于此。

  所经之处三十六,所历之程两月矣。

  共经水闸七十二,约程三千七百里。

 

明清时期通州漕运经济的繁荣

  通州是漕运仓储之重地,通州仓地位独特,有“天子之外仓”的称谓,所以各朝对通州仓的安全十分重视。明清通州城经过四次建设,逐渐发展成熟。

  明清时期,通州经济繁盛,尤其商业发达,与漕运兴盛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可以说没有漕运的兴盛,就没有通州经济的发达。明清时期,朝廷在通州设坐粮厅关,由通州坐粮厅兼管,在通州城及周边,设有税口。光绪年间,摊派给通州坐粮厅。

  “税务正税银六千三百三十九两二钱六分,盈余银六千两。税口设在通州四门、杨富店、洪仁桥、浮桥、张家湾、新河口、崔家楼、东岳庙南北鹅房等处征收税银,晏公桥征收粮税,水南设役巡查,其税课仍归新河口报纳。”

  以上关榷直接归户部管辖,税款为“国税”,直接上交朝廷。

 

朝鲜使臣眼中的通州盛景

  道光年间,朝鲜使臣李遇骏到通州,所见“沿河而进,见巨舰累百只泊在岸下,上设彩阁,甚坚□,此乃江南商船。”有一种从南方来的商船,上下两层,成为楼船,十分壮观,无不称奇。

  某使臣特意写下了《江南楼船记》,为今人留下了江南楼船的详细资料:“江南楼船,间间连舶,望之如画图中。东人初见,莫不叫奇,遂登船。船制极精致,设二层,下层载物,上层设门扉。入其中,四面开窗,窗皆贴琉璃。其中设椅桌、器玩、笔床、茶炉、名画、法书,板壁簾楹,皆涂丹雘,映水照耀。又有内室厨房馔龛,间架井井。” 这类楼船不是普通民船,不仅体量大,而且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可以供一家人在上面生活。

  甚至还有使臣认为通州的繁华与皇都不相上下,如清光绪年间出使燕京的柳厚祚就是其中一位,他在《燕行日记》中写道:“入其城,左右市廛,饰以黄金。物货之盛,人物之繁,与皇城几为相等。”

  大运河

  孕育了通州

  繁荣了通州

  随着时代的发展

  如今的城市副中心

  已经不是简单的高楼大厦、水泥森林

  而是现代风格的楼宇之间

  点缀着别有运河风情的

  绿荫长堤、白帆点点、荷塘月色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