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扬盐商与运河

2022年02月18日 22:15:31 来源:运河网

  淮扬,笼统点讲即淮安和扬州。两城不仅地理相近、文化相似,而且都在运河边,依靠运河发展起来,因为盐商的进入而繁荣起来。

  食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汉代晁错的《盐铁论》,将盐与铁视为国家的生命线,可见盐于国于民都是十分重要的。历代王朝对盐的管理与营销也都十分重视。

  两淮所产食盐,绝大部分通过大运河来运输,北集散地在淮安,南集散地在扬州。淮盐经淮安运到扬州,再从扬州通过长江转运到全国各地。明清时期,形成了一个积累大量财富的商人群体——淮扬盐商。

扬州  因运河兴,因盐商盛

  清初,两淮一带”其煮盐之场较多,食盐之口较重,销盐之界较广,故曰利最多也“。清政府采取了官督商引制度,紧紧控制盐的专卖权。在扬州,清政府设立了两淮巡盐御史、两淮盐运史,盐商在官府督办下才能经营盐业。即盐商每年必须先到有关机构购买盐引,凭盐引到指定盐场买一定数量的盐,然后运到指定的地方销售,在规定的范围内有专卖特权。因此,垄断盐源的两淮盐商可以左右盐价。这也造就了许多富可敌国的盐商。

  康乾年间,“奢靡风习创于盐商,而操他业以致富者群慕效之”,扬州地区物质繁荣、名流荟萃,周边乃至全国都追慕扬州,以至“作事轩昂,向曰‘扬气’……尽事奢华也”。

  富有的扬州盐商,为了便于盐业的贸易,选择靠近东、南部的运河一带,建园造房。他们往往聚族而居。地处大运河边的南河下街、北河下街和东关街等地,均成为盐商最密集的聚居之地,这一城市格局保存至今。扬州被选入大运河遗产点的个园、汪鲁门宅、卢绍绪宅、盐宗庙,都与盐商息息相关。

  古人评价杭、苏、扬三座繁华城市时曾说:“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三者鼎盛,不可轩轾。”盐商多风雅之士,品味出众,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美学,过着精致优雅的生活。如个园,清代八大盐商之一的黄至筠在明代“寿芝园”的旧址上扩建而成的。个园中最大的特色便是”四季假山”的构思与建筑,在面积不足五十亩的园子里,开辟了四个形态逼真的假山区,分别命以春、夏、秋、冬之称。

  还有一个遗产点——瘦西湖,其实也跟盐商有关。康熙、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都是由当地的盐商们代替地方官员接待。扬州盐商为了迎接康熙、乾隆驻跸扬州,供邀宸赏,不惜工本,大兴土木:铺路、修桥、疏浚河道、建造行宫,其中被选入遗产点天宁寺行宫就是由盐商建造。

  瘦西湖原为扬州古运河的一条河道,但由于年长日久,湖心淤塞。为了接待乾隆皇帝,盐商不惜重金营建瘦西湖。乾隆二十二年(1757)开凿莲花埂新河,抵平山堂,建莲花桥(五亭桥)。从此,御舟从御码头可直通平山堂脚下。各大盐商不惜糜费千万巨资,在北郊争造园林,以备翠华临幸。乾隆时共建二十四处景点。

  淮扬菜系的形成、发展与扬州盐商也脱不了干系。出于炫耀财力和及时行乐的心理作用,加上商务应酬与附庸风雅的交际活动之需要,盐商对其饮馔极为讲究。每个盐商家中都有自己的“庖厨”,每一顿饭都要备数十种菜。首先食材要鲜,其次,就要求加工时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料的本味,在此基础上,更强调细腻和繁复的工艺,将寻常食材精雕细琢,以华丽而雅致的姿态登场。这些为后来的淮扬菜的成熟化、精品化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此外,盐商还在扬州兴建书院,资助官府修新城抗倭,与扬州八怪来往密切······可以说,盐商在扬州社会发展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盐业和盐商,就没有扬州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文化教育事业的昌盛、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当然也谈不上今天国家级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桂冠的摘得。

淮安 天下盐利淮为大

  大运河全线贯通后,淮安成为运河线上一座举足轻重的重镇,加之历代王朝在此设立漕关(漕运官署)、榷关(古代收税之关)、盐关(苏北重要的盐务之集散地),三关之盛,成就了淮安成为苏北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造船中心和军事要塞,而位于淮城之侧,运河之畔的河下,当然也就成了运河线上一颗熠熠闪光的明珠。而真正使河下繁盛的不仅是得运河之滋润,漕运之雨露,重要的是得益于盐商的进入。

  明初,朝廷设两淮(淮南、淮北)盐运司,其分支一是淮北引盐批验所,一是淮安盐运分司。当时淮安盐运分司设在安东(今涟水),淮北引盐批验所设在山阳县(今淮安区),后因明中叶黄河夺淮,安东受洪水威胁,致河岸多次崩塌,于是朝廷将盐运分司移设淮安山阳。 淮北的产盐地在海州等地,掣盐场在山阳,河下遂成为淮北盐引必经之地,于是淮北运商卜居河下,“淮北商人环居萃处,天下盐利淮为大”,致使河下日渐繁盛。

  因盐商的麇集骈至,河下的市井面貌也大为改观。“高堂曲榭,第宅连云,墙壁垒石为基,煮米屑磁为汁,以为子孙百世业也。成为水木清华,故多奇观,诸商筑石路数百丈,遍凿莲花”即后来的莲花街,都是盐商所为。

  据传,河下的石板街就由盐商程丹林出钱修筑,程钟《淮雨丛谈·杂述淮人善行》转引程纲《圣帝觉世经注证》云:“丹林从叔,以满浦一铺街(即湖嘴街)为商贾辐辏之地,地崎岖不便往来,捐白金八百两,购石板铺砌。由是继成善举者,指不胜屈,郡城之外悉成坦途。”

  商务的兴盛,又使河下商店鳞次栉比,市场众多,如湖嘴市、姜桥市、罗家桥市、米市、柴市、兰市等,这些应均是盐商之功。商务鼎盛,还可从河下众多的会馆窥其一斑,清乾嘉以后偶居淮安的客商,建有新安会馆,福建会关,润州会馆,浙绍会馆,定阳会馆,四明会馆,江宁会馆,湖北公所等等,会馆是当地商人在淮联系乡谊的处所,从名称中看,可见当年来淮经商的商贾何止晋、徽两地,甚至还有韩国的客商也来淮经商盐务,并群居新城河下,后人称之为新罗坊。

  河下的兴盛,虽得运河之利,漕运之功,以及作为造船中心的作用,但盐商们的进入,应是河下得以繁盛的不争事实。

  (来源:运河网  视频:淮安区融媒体中心)

  参考资料:

  《盐商与扬州城市形成的关系研究》

  《盐商与扬州》刘铁军

  《盐商,河下兴盛的不争传奇》金志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