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运河第一闸”如何重现人间?

2021年05月20日 15:57:31 来源:交汇点

  一道长江天堑,将大运河分割为江南江北。船行运河之上,闸口是必经之处。江南运河的第一道闸在哪?它又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记者来到长江和运河的交汇点城市镇江,走近这道闸的前世今生。

  走在镇江中华路上,古色古香的陆小波故居边,路边一处石制栏杆围住的遗址映入眼帘。这就是近年来大运河沿线考古的一处重要发现:京口闸遗址。顺着台阶往下,走在木质栈道上,一片已被发掘清理完毕的遗址,更加清晰地出现在我们眼前。置身其间,残缺斑驳的石块、沧桑的石板路、古老石质龟趺座,一个个细节都在无言地诉说着历史的故事。考古表明,这里就是当年古代运河上的“江南第一闸”。

  时间回溯到清代,诗人查慎行的名句“舳舻转粟三千里,灯火临流一万家”,描绘的就是镇江因运河而繁盛的景象。

  数百年来,作为漕运咽喉,京口闸见证过数不尽的繁华。历史上,运河上南来北往的商船必须经过此地。西津渡就在京口闸的不远处,自从唐宋以来,通过运河转运物资,大都要通过京口闸,从西津渡过江北上。“当时,南方的丝绸、棉麻、桐油、纸张,北方的芝麻、红枣等物资都在这里聚集,镇江成为了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物资中转港口,带动了这里的繁荣发展。”镇江博物馆副研究员霍强告诉记者。

  一度埋于地下,京口闸遗址是怎样重见天日的呢?霍强回忆,2012年这里进行旧城改造项目,按照有关规定要先进行考古勘探,考古工作者在普探中探到了一路石头,后来又经过试掘,发现了疑似河岸的构造。此后经过数月考古发掘,在约2000平方米的地下先后发掘出明清京口闸的东闸体、码头、石岸、道路、碑亭等遗迹。

  “这就是京口闸的第一道闸门,竖在地面以上的是绞关石,可以通过辘轳,用绞索将闸门提开。”霍强指着现场残存的绞关石告诉记者。这根绞关石呈方形,从底端斜向插入闸身,两侧设方形穿孔。“此刻我们站的位置正是闸口处。当年在我们的脚下一闸之隔,一边是长江水,另一边是就是运河河道。”

  京口闸是大运河上重要的标志性水工设施。它在水利技艺上有何特殊之处?霍强介绍,“京口澳闸系统”是最大特色。北宋元符年间由曾孝蕴主持修筑京口澳闸。这个澳闸系统由五道闸和两个水澳形成,京口闸是其中第一道闸。在枯水期,长江的水位远低于运河,假如船要上行,每道闸之间通过注水、放水,船被慢慢提高,就能爬完“台阶”,安然进入运河了。这种澳闸系统同时兼有通航、蓄水、引水、引潮、避风等多种功能,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伟大的发明创造精神。

  记者发现建造闸体的石块上有一些燕尾槽,这是做什么用的呢?专家解释,为了让这些石块更好地黏合,这些燕尾槽中是放置了铁锔扣用来固定,石块之间采用糯米汁作黏结剂,任凭风浪冲击,异常牢固,体现了古代的工程技术水平和古人的杰出智慧。

  更让人惊喜的是,京口闸遗址还出土了一大批跨越千年的遗物。福建建阳窑黑釉瓷、江西景德镇青白瓷、河北磁州窑白底褐彩瓷……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丰富物品种类,更加证明这里作为交通集散地的功能。

京口闸出土:元代青花海水龙纹香炉
京口闸出土:元代青花海水龙纹香炉

  存世的元青花非常珍稀,京口闸遗址上就出土了一尊元青花海水龙纹香炉,造型硕大、工艺精湛,十分珍贵。这尊香炉高达70厘米,三足和两耳都可以拆分,是目前国内出土的体量较大的元代青花瓷器。霍强告诉记者,通过对香炉的出土地点、工艺特征等进行分析,专家推断,这尊香炉是元代在景德镇生产的。在这件香炉出土的地层中,夹杂着大量的砖瓦建筑构件和陶瓷香炉、石制佛头等相关残件,所以推测这批遗物应该是当时的供奉用品。“很可能当时这里有座天妃庙,寄托着码头边的人们对于平安出行的希冀。”

京口闸出土:元代卵白釉鹿纹瓷扁瓶京口闸出土:元代卵白釉鹿纹瓷扁瓶

  在清代,京口闸因河道淤塞而废弃,此处渐渐衰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京口闸一度被深埋在地下两米处。如今,这座在当时十分辉煌的水闸重现于世,并且已经成为镇江老城区的一景。2019年,京口闸遗址被认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新一轮清淤、绿化以及展示工作完成后,这里焕然一新。记者发现,不时有市民前来,在遗址附近的广场上徜徉观赏。激活京口闸遗址的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对于镇江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有着重要意义。

  时光荏苒,被称为当代“江南运河第一闸”的是镇江谏壁船闸,这里是重要的水上交通枢纽,堪称一条现代化的水上高速公路,一艘艘运输物资的船舶穿梭不息,一派繁忙景象。岁月流变中,新旧“江南运河第一闸”的更替变迁,更让人体悟到大运河的久远历史和厚重内涵,感知到大运河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