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里的运河情

2022年05月18日 16:21:01 来源:中国水运报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著名文学家,因诗擅名,以“诚斋体”垂范后世,与友人陆游、尤袤、范大并称“中兴四大家”。绍兴二十四年,杨万里考取进士及第,初为零陵丞,历任国子监博、漳州知州、吏部员外郎秘书监等。后任焕章阁学士职充任接伴金使,兼实录院检讨。后出为江东转运副使、知赣州,不赴,乞辞官而归,自此闲居乡里。

运河与杨万里一生相伴。赴京应试,于运河上行舟赶考,为官赴任奔走于运河城市,迎送金使,卸任回乡沿运河而归,他都与运河结下了不解情缘。

  “运河诗人”

  南宋初年,金军长驱南下,千里长淮成了天然屏障,挡住了南侵的金兵。随之,楚州成为南北交兵之地。绍兴十一年,宋金和议后,以淮河中流为界,楚州城以北为金国所有,楚州即成了边塞。

乾道六年四月,杨万里任隆兴府奉新县知县。十月,经右相虞允文推荐,杨万里被召为国子博士,自此开始在京任职。这个时期杨万里乘船经运河路过淮安,写下《登楚州城望淮河》:“望中白处日争明,个是淮河冻作冰。此去中原三里许,一条玉带界天横。”说的就是淮安城离边界仅三里许远,一眼就能望到,玉带则指结了冰的淮河。

这一次,杨万里还写了一首《望楚州新城》:“已近山阳望渐宽,湖光百里见千村。人家四面皆临水,柳树双重便是门。全盛向来元孔道,杂耕今是一雄藩。金汤再葺真长策,此外犹须仔细论。”

楚州新城,即南宋楚州知州陈敏乾道六年所重修的楚州城。陈敏长期处在抗金前线,曾先后在盱眙、泗州、高邮等地驻军为官。金国使臣路过淮安,看到楚州新城,观其雉堞坚新,号“银铸城”。

淳熙十六年十二月,杨万里被任命为借焕章阁学士,兼实录院检讨,接伴金使,任职到绍熙元年春满。迎伴金使一职是杨万里仕途中与运河接触最为频繁的时期。

当时南宋与金国每年互派一次“贺正旦使”,于正月初一日,向邻国皇太后、皇帝或皇后朝贺。按照惯例金使南来北归都经运河,杨万里作为接伴金使,每次都是从临安出发,沿江南运河一路北上,过苏州、无锡、镇江、瓜州、皂角林、杨州、高邮、宝应,由楚州入淮河至盱眙迎接金使,再沿运河南来。朝贺完毕,将金使送至盱眙,再归舟南来,往返四次。

任职接伴金使期间,杨万里沿途留有诗歌350首,大都涉及运河。第一次到淮河前线时,杨万里写下了《初入淮河四绝句》:

船离洪泽岸头沙,入到淮河意不佳。何必桑干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

长淮咫尺分南北,泪湿秋风欲怨谁?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刘岳张韩宣国威,赵张二相筑皇基。只余鸥鹭无构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中原父老莫空谈,逢着王人诉不堪。却是归鸿不能语,一年一度到江南。

因迎接金使初到淮河,杨万里作为主战派诗人,不禁想起昔日爱国将领刘錡、岳飞、张俊、韩世忠于淮河流域的浴血抗敌,有这样中坚的勇士,恢复中原应指日可待,但如今却是“长淮咫尺分南北”。整首组诗读之令人荡气回肠,是杨万里爱国情怀最集中的体现。

杨万里沿运河北上迎接金使,循例要到汴河入淮口的盱眙等候,南宋时要到盱眙,走水路只能从扬楚运河北端的楚州沿淮河而下,但这一段却是属于洪泽湖风涛最恶之处,为解决此患,北宋政府在此建设了船闸,“闸住清泉似镜平”,使舟船平缓运行。这里每当舟船过闸都成为一大景观。杨万里惊叹于船闸的奇妙,写下《清晓洪泽放闸四绝句》,其四写道:“沿河过闸梦中闻,奇观何曾似此晨。雪溅雷奔乍明眼,天跳地趠也惊人。”

通过杨万里的诗歌可以看出,他亲身体验到洪泽湖放闸时的壮阔景象。久居江南的他,见到此情景以为是梦中仙境,现今置身其中,惊喜不已。

  写尽丹阳

  杨万里在任接伴金使往来大运河期间,对于丹阳段运河情有独钟,留下了二十三首诗。运河丹阳段最早开凿于秦朝时期,是全线开凿时间最早的河段之一,总长达30多公里,占京杭大运河中最为繁忙的江南运河总长的近十分之一。

丹阳,伴水而生,沿河而长,是千里运河线上建县建城最早的古邑之一。江南多条古运河,包括珥渎河、简渎河、九曲河、破冈渎、香草河、萧梁河等都在此交汇,是名副其实的“江南运河之城”。

杨万里奉旨接伴金国派往南宋的贺正旦使,冬至后进入丹阳县,过吕城船闸、陵口石刻、丹阳县城、练湖水闸、七里古庙、石人夹岗,直至新丰小镇离开丹阳县境继续北上。

杨万里此行途经丹阳运河全境,出使往返途中,耳目所及,有感而发,创作与丹阳运河相关的诗歌,全景式描写了丹阳大运河水运及两岸的河湖堤闸、民房馆舍、桥栏亭台、练湖放水、古庙怪松、石人石像、六朝遗迹以及船工号子、地方民谣、渔家生活、纤夫疾苦等景象。

杨万里写的《晓过丹阳县五首》:

鸡犬渔翁共一船,生涯都在篛篷间。小儿不耐初长日,自织筠篮胜打闲。

水从常润路都迷,曲曲长河曲曲堤。不是两窗供日脚,更无南北与东西。

朱檐碧瓦照青澜,洁馆佳亭使往还。船上高桥三十尺,市人倚折石栏干。

风从船里出船前,涨起帘帏紫拂天。点检风来无处觅,破窗一隙小於钱。

朝来稍敢出船门,霜熟依然冷逼人。刮地风来何处避,可怜岸筱猛回身。

五首诗写尽当时运河丹阳段沿线地区的社会风土人情,其一诗中的“鸡犬渔翁共一船,生涯都在篛篷间”则描绘了沿途所见船家渔民居所的狭小简陋、生活的艰难疾苦。其三“朱檐碧瓦照青澜,洁馆佳亭使往还”描写了接待使者的丹阳县馆舍的幽美环境,“船上高桥三十尺,市人倚折石栏干”则反映市井繁华中隐寓着的现实危机细节,往返行人聚集竟倚折了桥上的石栏。

杨万里路过丹阳写诗也记下了当地的一些景点,位于丹阳城北运河七里湾的张王庙,杨万里专门为其赋诗一首:“地迥人烟寂,山盘水势回。怪松欹岸出,古庙背河开。晚色催征棹,斜阳恋去桅。丹徒谁道远,一眺正悠哉。”(《过张王庙》)张王庙,相传是祭祀汉代民间神祇张渤的庙宇。宋代祭祀张王之风广为流传,祠庙散布于江南各地。据《至顺镇江志》记载:“唐季有钦公者以贩货往来常、润间,每行以神像自随,一日至此担重如压肩,不能胜。祷曰:神欲庙食于此乎。言毕荷担如故,遂即其地诛茅草创,左山右湖,前临漕河,亦一胜境,又号七里庙。”

此外,丹阳作为东吴故土、齐梁故里,山水极富历史情韵,六朝烟云虽已远去,陵墓石刻故迹尚存。杨万里在《未到丹徒二十里间见石翁石婆》诗中写道:“六代兴亡何处问,一生奔走几时休。石翁石媪霜前笑,管得南朝陵墓愁。”其后北使返程时又作《再赋石翁石婆》借路边南朝帝王陵墓边的石像抒发思古幽情。

同年十二月初,杨万里在出使返程时,再次途经丹阳。在返程途中,杨万里作《竹枝歌》七首,其一写道:“吴侬一队好儿郎,只要船行不要忙。著力大家齐一拽,前头管取到丹阳。”他的这七首竹枝歌,描绘了运河船夫打起船工号子、纤夫在泥里拉拽楼船上高滩的艰辛场景,再现了宋代丹阳地区的民谣风韵。其中第六首“月子弯弯照几州,几家驩乐几家愁”诗句,是南宋以来江南吴地传唱千年的民谣,反映了社会动荡时期下层民众的苦难生活,揭露统治阶级在外族入侵时,对外实行不抵抗主义,对内残酷压迫人民,使老百姓饱受离乱之苦。是一首贴近百姓生活、爱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作。

在返程经过吕城闸时,杨万里写了《过吕城闸六首》,其二写道:“泊船到得暮锺时,等待诸船不肯齐。等得船齐方过闸,又须五鼓到荆溪。”吕城闸,位于丹阳大运河最东端,号称江南运河重要咽喉节点,因处于宁镇丘陵高地与太湖平原过渡交接地带,地理位置形同咽喉,历来是江南运河重要控制节点。北宋年间,吕城闸由单通闸改为复式闸,以阻运河之水东泻而利漕运。

  无锡情缘

  无锡段运河也是杨万里南下北上的必经之地,淳熙四年,杨万里赴任常州太守,经过无锡时,曾写下了《五更过无锡县,寄怀范参政尤侍郎》:“苏州欲见石湖老,到得苏州发更了。锡山欲见尤梁溪,过却锡山元不知。起来灵岩在何许,回首惠山亦无处。又生万事不可期,快然却向常州去。”诗中的“石湖老”就是范成大,“尤梁溪”就是尤袤。

淳熙六年,杨万里在常州做太守两年后任满,南下归里。他从常州乘船出发,沿江南运河行经无锡、苏州、吴江、平望后入吴兴塘,至湖州取道德清,再顺来路抵达他的家乡江西吉水,此间留下了12首无锡运河行旅诗。

春天的江南是多雨的,杨万里在《舟中雨望》中写道:“船窗深闲懒看书,独倚船门捻白须。雨共长河织青锦,金钱晕上滴真珠。”景美,诗人也无心看书,只是倚船欣赏运河的雨。

继续南行,杨万里到了无锡县西北十八里的潘葑。潘葑是横跨无锡运河两岸的重镇。杨万里写下《晓经潘葑》诗:“油窗著雨光不湿,东风忽转西风急。蓬声萧萧河水涩,牵船不行人却立。雨中蒿师风堕笠,潘葑未到眼先入。岸柳垂头向人揖,一时唤入诚斋集。”描绘的正是潘葑人群熙攘、街市繁华的景象。

行到潘葑,就能看见无锡最著名的景点惠山,惠山有“九龙十三泉”之说,其中惠山寺旁的泉水更是因水质清纯甘冽,在唐代被评为“天下第二”,盛名由此远扬,引得后世文人纷纷为它赋诗吟咏。杨万里吟诗一首,“锡作诸峰玉一涓,麴生堪酿茗堪煎”(《酌惠山泉瀹茶》),诗中提到泉水不仅可以泡茶,酿酒也堪称一绝。

两年前杨万里从江西来常州赴任时,并没有到访惠山,但离任时船行至此,作为曾经的常州太守,因为南宋时的无锡,和晋陵、武进、宜兴一样,都是常州治下的县。因为下雨,他先是在船上远观,写下了《雨中远望惠山》:

准拟归时到未迟,归时不到悔来时。惠山不识空归去,枉与常州作住持。

诗人也是可怜生,不及穿云渡水僧。不是惠山看不见,只教遥见不教登。

直到雨停之后,终于得以登临惠山。杨万里写下《泊舟无锡,雨止遂游惠山》:“天教老子不空回,船泊山根雨顿开。归去江西人问我,也曾一到惠山来。”接着杨万里又赋诗一首:“二年常州不识山,惠山一见开心颜。只嫌雨里不子细,仿佛隔帘青玉鬟。天风忽吹白云坼,翡翠屏开倚南极。政缘一雨染山色,未必雨前如此碧。看山未了云复还,云与诗人偏作难。我船自向苏州去,白云稳向山头住。”(《惠山云开复合》)雨脚渐收、云开复合的惠山之美,这一刻在杨万里的笔下生动而又别致。

杨万里对惠山真是难以舍离,他写道:“三日横山反覆看,殷勤送我惠山前。常州更在横山外,只望横山已杳然。”(《出惠山遥望横山》)横山即为今天常州武进区的芳茂山,因晋朝右将军散骑常侍曹横葬于此,故山以横名。

再往南,就到了常州和苏州的交界处,也即无锡运河最南端的望亭。望亭在唐朝时就属无锡管辖,设有望亭驿,北宋时设镇,为常州无锡县唯一建制镇,至清朝雍正二年才划归为长洲县,归属苏州。杨万里写道:“常州尽处是望亭,已离常州第四程。柳线绊船知不住,却教飞絮送侬行”。

这次杨万里经无锡运河返回家乡,再见惠山时,已是十年之后的淳熙十六年了,杨万里被任命为焕章阁学士接伴金使,乘船来回经过无锡了,这期间他共留下22首无锡运河诗,这是他与无锡运河的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