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夯土机”,就藏在扬州这个博物馆

2021年12月08日 16:19:12 来源: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今天我们为大家介绍的是一件传统的劳动工具——石硪。

  在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天工慧光,中华勋业”展厅中有这样一件形状奇特的文物。它上圆下平,下部还有一圈孔洞。这件文物是用来做什么的呢?它与大运河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吧!

(石硪-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藏)

  这件文物叫做石硪(wò)。顾名思义它是由石头做成的。石硪的形状像一个圆盘,在下部的边缘处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小孔。这些小孔是用来穿绳子的。 

  那它是如何使用的呢?

  人们在石硪的各个小孔上穿上绳子,多人手拿绳子,其中一个人负责领口号和掌握方向,众人齐心协力将石硪拉到半空中,再让它自由落下,反复多次,将松散的土质打实,称为打硪。打硪一般由8人、10人或12人组成,最常见的是10人打硪。我国著名的话剧剧作家曹禺先生的作品《日出》中有一句“窗外有节奏地传来小工们打地基的桩歌,由近渐远,搀杂着多少人的步伐和石硪落地的沉重的声音”,描写的就是工人们用石硪夯地的场景。

(打石硪)

  那石硪与大运河之间

  又有什么关系呢?

  元、明两代开凿大运河,雇佣了大量的河工,河工们会使用很多传统的劳动工具,石硪便是修筑运河堤岸闸堰等工事、整治河道的重要劳动工具之一。工人们常常将石硪、石碾以及石磙配合起来进行使用,用以夯土、平地以及坚固堤岸,作用类似于我们现在使用的夯土机以及轧路机。

  一般的石硪重量要在100斤左右,因此打硪夯土是一项十分艰辛的工作,为了鼓舞士气,也为了能劲儿往一处使,工人们在打硪的时候一定会唱打硪号子。打硪号子没有乐器伴奏,歌词每句有五字、七字或十字。根据夏维新的《打硪号子》一文分析,号子一般可分为叙述、抒情以及民间小调三大类,内容多为歌颂英雄、歌唱农事以及鼓舞干劲等。

  打硪号子一般由一个人领唱,其他人和唱。号子的节奏感很强,通常与打硪的速度相配合,从而使打硪的十位工人做到步调一致,动作整齐划一,真可谓“号子一打震四方”。

《打硪歌(一)》乐谱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打硪的歌声早已被机器的轰鸣声所取代。但多地已对打硪号子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山东东平硪号子、黄河打硪号子等都被录入了当地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虽然我们现在很少能够听到响亮的号子声了,但是歌声中融入的中华儿女团结、向上、勇敢的精神却被永久地留存了下来。

  现在你知道石硪的作用了吗?快来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一起感受古人的勤劳与智慧吧!

  (来源:中国大运河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