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南巡,为什么从胥门进苏州?

2022年01月13日 15:49:53 来源:交汇点

  大运河像一条玉带环抱着高大的苏州城墙,河边很多船只落帆停泊,桅杆林立。朱墙、丹柱、灰瓦、翘檐的胥门城楼后,百花洲码头上牌楼露出五彩的顶部。乾隆皇帝骑着高头白马从胥门门洞里缓辔而出,开道的马队一路穿街过桥,路两边搭起彩棚,摆着香案,戏台上演着大戏,人们纷纷守候在路边,队伍的终点是皇帝一行到苏州的落脚地:苏州织造行宫。

  这是公元1751年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时进入苏州城的景象,被清代画家徐扬定格在《乾隆南巡图》第六卷《驻跸苏州》上。目前,这幅画在苏州博物馆西馆举办的《春到江南,盛世姑苏——<乾隆南巡图>特展》上展出。

 

  中国手卷式绘画一般是一段一段地展读,但展开全卷,你会惊叹《驻跸苏州》的节奏和韵律。图卷从江南水乡春光中开启,高悬黄龙旗的巨大彩船缓缓航行,两岸各有一队河兵拉纤——这是皇太后乘坐的大船。乾隆本人则已乘舟沿着大运河经望亭、浒墅关、虎丘、枫桥和寒山寺,由上塘河抵达苏州最繁华的阊门。但是他并没有在此进城,而是沿着大运河——也是护城河继续向南,从胥门进入苏州城。画面的构图以运河为主轴,沿途的市镇街道、田野风光、山川河流、城水相依在画面上起伏跌宕,壮阔而又精微。据说,《乾隆南巡图》由皇帝亲自担任艺术指导,断断续续创作了10多年才最终完成,画家的丹青妙笔其实是乾隆政治思想和审美趣味的体现。

  看过清初大画家王翚主持绘制的《康熙南巡图》的人都会留意到, 图上康熙皇帝是从阊门进入苏州的。阊门是当时苏州最繁华的地段,商贾云集,百货山列,有“金阊门”之誉,无论是从乾隆标榜的处处向祖父看齐、亦步亦趋,还是如他所称南巡要访风问俗、体察民情,抑或是地方官为了展示为官政绩、治下繁荣,走阊门进苏州城似乎都是顺理成章的,那么乾隆为什么会从胥门进苏州呢?

  苏州博物馆陈列部王振老师告诉记者,这样做首先是对进城路线的优化,阊门是苏州的西北门,胥门位于苏州西偏南,乾隆从胥门进城,沿道前街进入卧龙街(今人民路)、十全街抵达苏州织造行宫,全程约2.5公里,比从阊门进城要节省近一半路程,且道路宽阔,无论是大队人马行进还是安全保卫工作都要便利很多。历史上乾隆6次南巡,主要从胥门进苏州城,可见这条路线应该是皇帝南巡既可以接受官民迎驾,又不至于拥堵的最优选择。

  而更重要的原因,很可能是乾隆希望纠正当地奢靡、浮华的社会风气,有意避开阊门。对社会风气的关注,乾隆与康熙可谓一脉相承。王振介绍说,康熙第一次南巡从阊门进入苏州谕示江宁巡抚汤斌,让他整顿当地风俗,去奢靡而返归淳朴。第二天游览虎丘后在《南巡笔记》中既肯定当地的升平景象,又不无忧虑地写道当地风气“徒事纷奢,罔知务本(注:指务农)”,此次南巡后,汤斌随即开始对苏州的社会风气进行治理。

  似乎是有意模仿康熙,乾隆此次抵达苏州后第二天同样游览虎丘,并就地方浮华风气谕示地方官员,称当地风气奢靡绮丽为多,而少于厚重质朴,并告诫说,因时训俗、宣风布化是地方官员的职责,应提倡摒弃浮华而崇尚节俭、勤劳,“时时思物力之艰难,事事惟侈靡之是戒”。

  乾隆第一次南巡,距离康熙最后一次南巡已有40多年,因此准备工作早在2年前就已启动,并派出一位亲王勘查路线、修桥铺路、葺治名胜、兴建行宫。地方大员对于如何安排行程和迎驾方式缺乏经验,因此普遍追求排场、华美、奢侈以取悦乾隆。发现这一苗头后,乾隆下旨要力戒虚华,避免扰民,要倡导务实、爱民、质朴的社会风气。“作为政治家,乾隆深知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对官场风气和社会习俗产生示范和引导作用,也许这就是乾隆不走阊门而从胥门进苏州的另一个原因。”王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