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中的南京运河

2022年04月15日 16:21:08 来源:运河网

 

  历史上的南京,钟山巍峨,秦淮荡漾,是长江下游南岸的一处水陆通衢。

  从六朝时代开始,秦淮河与钟山、玄武湖之间就先后开挖了运渎、潮沟、青溪、杨吴城濠等一系列人工河道,内秦淮河、外秦淮河等河道也进行过人工整理、切岭勾连、疏通浚深等水利工程。这些运河将南京城市水系与长江相通,或连通了秦淮河水系与江南运河水系,或通过沿江内河避开了长江主流风涛之险,在以水运为主要转输途径的传统社会,发挥了军事防卫、物资运输、防洪灌溉、人文交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到了明代初年,朱元璋定都南京建立明王朝后,又进行了一系列的工程建设,完成了以秦淮河为中枢的水上交通体系的建设,长江上中游、太湖流域、钱塘江地区的物资可以安全地通过水路抵达京城,为明代初期的都城建设建立了畅通的运输体系。

  明初定型的南京运河体系在清代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在诸多同南京这座“世界文学之都”有关的很多文学名著中有着细致生动的描述。其中,清代乾隆年间寓居南京多年的文学家吴敬梓所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书里不少情节对于南京的运河有着细致生动的描述。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自称文木老人,与南京一水之隔的安徽省全椒县人。吴敬梓出身官宦世家,虽然他才情四溢,但科举不利,治家无术,后来家道中落,不得不南京秦淮河畔,自称“秦淮寓客”流连于南京的文人圈中。他的代表作《儒林外史》假托明代故事,其实就是他在南京所知所闻的文人轶事编缀演绎而成,自然南京城的人文景观,也成为这部写尽儒林中人辛酸苦楚的名著中必不可少的文化元素。

  如《儒林外史》第四十一回《庄濯江话旧秦淮河 沈琼枝押解江都县》中便有关于南京运河水系的很多描述。

  说的是这年四月,杜少卿和朋友国子监生武书从他住的利涉桥河房出发,这利涉桥在今天在夫子庙以东、东水关城墙以西的秦淮河桃叶渡附近,清顺治三年(1646)金云甫捐资建造跨秦淮木桥,康熙二年改为石桥,其后屡次废弃、重建、再废弃,最终湮没在今天人们的记忆中。杜少卿和武书“叫了一只小凉棚船,在河里游游”,从利涉桥出发,“叫船家一路荡到进香河,又荡了回来,慢慢吃酒。吃到下午时候,两人都微微醉了。”进香河是南京城内秦淮河水系的一条支流,距今已有将近1800年的历史,其前身是孙吴赤乌三年(240)吴大帝孙权下令开挖的运渎的一部分,从后湖(今玄武湖)往南连接秦淮河。经过历代修浚,至明初这些运渎的走向大体从鸡笼山(鸡鸣山)引玄武湖往南到今大行宫附近与杨吴城濠相通,然后折向东在往南在东水关内连接内秦淮河,以利官民乘舟赴鸡笼山“十庙”拜谒先贤,进香祭祀,故名进香河。

  这一天夜晚明月升上来,杜少卿两人又上船向行行至月牙池(今夫子庙泮池)观赏了一番游船放花炮,遇到了友人卢信侯和庄绍光等人,众人谈心话旧,直到半夜,才又回到利涉桥,杜少卿等人在河房处上岸,庄绍光等人则后来送至北门桥。这北门桥位于今天玄武区珠江路和北门桥路交叉路口,始称玄武桥,后以地处五代十国时期江宁府城北门而改今名。北门桥所跨河道,是杨吴时代修筑的城北护城河,俗称杨吴城濠,杨吴城濠往东就和运渎也就是明清的进香河相连。因此,《儒林外史》中记载从利涉桥往东经东水关内往北通过进香河等水系可以到达北门桥,真实地记录了明清文人士绅泛舟往来秦淮河与进香河间的一大雅趣。

  同样是在第四十一回,吴敬梓还描写了百姓从西水关沿着秦淮河、进香河前往鸡鸣寺进香的盛大佛教场景,可谓是“进香河”名称来历的最好写照。“满城的人都叫了船,请了大和尚在船上悬挂佛像,铺设经坛,从西水关起,一路施食到进香河,十里之内,降真香烧的有如烟雾溟蒙。那鼓钹梵呗之声不绝于耳。到晚,做的极精致的莲花灯,点起来浮在水面上。又有极大的法船,照依佛家中元地狱赦罪之说,超度这些孤魂升天,把一个南京秦淮河变做西域天竺国。”

  南京西水关在明代南京都城西南三山门(今水西门)南,内秦淮河从城东南通济门南的东水关入城,经过桃叶渡、夫子庙,绕到西水关出城,汇入外秦淮河。明清时期西水关外通过外秦淮河、三汊河、上新河等运河同上江相关,西水关两岸设有码头,长期是全国人员物资进出南京城的咽喉要道。初秋时节鸡鸣寺等名刹僧众行香的船队行驶在内秦淮河与进香河上,鼓乐齐鸣,香烟缭绕,诵经之声回荡,河面莲花点点,其情景实在堪称壮观。

  在《儒林外史》中,关于南京城内几条运河景观的描写还有不少。如第二十五回《鲍文卿南京遇旧 倪廷玺安庆招亲》中,南京梨园戏子鲍文卿晚上在城西“上河”唱戏,五更天散了戏,又“在上河澡堂子里洗了一个澡”。这里的“上河”指的正是上新河镇,此镇因上新河而得名,是明初从今天河西的鱼嘴附近开凿,向东北连接到江东门外秦淮河的一条运河,河道中段有上新关,是全国闻名的税关,又有上新河镇,是明代长江下游著名的物资集散市场,“商帆贾船所鳞辏,上河尤号繁衍。”所以书中梨园行的鲍文卿才会多次在“上河”活动。另又如第三十四回《议礼乐名流访友 备弓旌天子招贤》中,迟衡山和杜少卿为了泰伯祠礼乐的事情,专门“坐了一只凉篷船,到了北门桥,上了岸”,来拜见南京名儒庄绍光。可见,在明清时期的南京城中,坐船是百姓出行重要的方式,这也有赖于南京城内外运河水系的发达。

  作者:罗 志,现工作于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

  来源:运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