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运是如何衰落的?|运河百问⑭

2020年08月28日 15:27:22 来源:我苏网

  【编者按】

  悠悠运河,碧波依旧;千年文脉,延绵不休。为了让广大网友更好地了解运河历史、感知运河文化,我苏网、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官网推出《运河百问》专栏,邀请专家全面系统地介绍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从文化传承、文化认同和文化走出去等角度对运河沿线的文化符号进行细致梳理,用一个个有趣的知识点带领网友穿行大运河2500年的历史,步入一条精彩纷呈、摇曳多姿的线上运河文化长廊。

  第十四问  漕运是如何衰落的?

  清期末期,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不断涌入,清帝国日趋衰落,1851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起义迅速席卷了东南大部分地区,拦腰切断了北上的漕运线,在经济上卡住了清政府的脖子。在漕运中断的形势下,清政府被迫将南方漕粮的大部分改为银钱征收,用做镇压起义的军饷。其余部分,则委托商船从海道北运。1855年黄河改道后,运河山东段逐渐淤废,从此漕运主要改经海路。太平天国失败后,漕粮折征款项仍为湘、淮军阀及地方所有,并不上交朝廷,漕运逐步走向衰落。

  1872年,洋务派在上海成立了轮船招商局,逐渐将剩余漕运的业务揽走。至此,与以往相比,漕运规模大为缩小,而且从原来纯粹由政府组织和经营的方式,转为政府出资、商人承运的新形式,与一般商运已无太大差别。这表明传统的漕运已走向末路。1901年,清政府下令停止运河漕运,将漕粮改为现钱征收,但仍留下了十余万石的宫廷用米。1904年,撤废漕运总督,漕运也随之寿终正寝了。

轮船招商局旧址

  作者 姜师立:

  扬州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在中国大运河申遗期间,曾任大运河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办公室专职主任、牵头城市扬州市申遗办公室副主任,亲历了大运河申遗的过程。

  (江苏广电总台“我苏网专稿”,仅供运博会宣传使用,谢绝转载,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