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运河建立了什么样的遗产监测预警系统?|运河百问51

2020年11月08日 10:43:50 来源:我苏网

  【编者按】

  悠悠运河,碧波依旧;千年文脉,延绵不休。为了让广大网友更好地了解运河历史、感知运河文化,我苏网、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官网推出《运河百问》专栏,邀请专家全面系统地介绍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从文化传承、文化认同和文化走出去等角度对运河沿线的文化符号进行细致梳理,用一个个有趣的知识点带领网友穿行大运河2500年的历史,步入一条精彩纷呈、摇曳多姿的线上运河文化长廊。

  第五十一问 中国大运河建立了什么样的遗产监测预警系统?

  中国大运河建立了“一总多分”的监测管理体系来保护管理运河遗产。

  中国大运河遗产特点决定了大运河的管理模式和监测预警工作运行机制。中国大运河主要的特点在于线性、活态及管理部门和层级的复杂。在管理层级上,大运河遗产分为国家-省-市(遗产区)三级。这就要求大运河监测预警系统必须满足不同层级的管理需求并可复制、可向上向下扩展,满足多级管理的需求。因此,大运河遗产监测预警系统建立了“一总多分”的技术体系和“两级平台、三级管理”的工作架构。各遗产地分别建立监测预警平台既负责对本辖区内的大运河遗产进行监测管理,又向上对接大运河监测预警总平台;同时,各市县遗产监测管理中心服从大运河遗产监测管理中心和省级大运河遗产监测管理中心的分级管理。

  作为巨型线性遗产,大运河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采用了试点先行,先点后面,整体覆盖的建设模式,较好完成了大运河遗产监测工作的推进国家文物局选择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牵头城市扬州作为大运河遗产监测工作的试点。从2011年开始,扬州市申遗办进行了基础调研,需求分析,梳理出遗产管理责任单位,进行工作对接,探讨影响大运河遗产真实性、完整性的主要因素;逐步厘清扬州段平台的监测对象、内容和指标;制定出《大运河(扬州段)遗产监测管理工作规则》、《大运河(扬州段)遗产监测预警指标》、《大运河(扬州段)数字管理平台监测数据报送工作细则》等工作制度,形成相关监测管理机制,保障大运河扬州段遗产监测预警工作的有序进行。2013年3月,完成了大运河(扬州段)监测预警系统两期建设,建成了大运河扬州段监测预警中心、档案资料中心,完成系统的五大基础数据建设,实现了数据汇总分析、视频监控、动态视频分析、GIS专题图查询等功能;与大运河监测预警总平台档案工作实现网络对接,并对部分遗产点的视频实时监控集成;完成了实体档案、电子档案的建设,实现了动态视频监测数据采集与分析功能。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遗产监测预警流程里信息采集、录入、分析、预警、处理、上报等一系列步骤都体现出与相关机构协同工作的跨部门特性来,形成了一个多功能的跨部门合作的立体监测网络。正如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在2014年9月26日召开的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工作会议上评价的:“扬州市建立起了覆盖全部遗产点段、监测指标完备、多部门联动的大运河扬州段遗产监测预警体系,为其他大运河遗产组成部分监测预警体系和国家级总平台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大运河(扬州段)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成功的背景下,2013年3月,国家文物局委托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在扬州段平台的基础上,开发大运河遗产监测预警通用型平台,并分别部署到其他26个遗产地的30个遗产区,2013年7月项目完成并通过验收。2013年7月,由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国信司南公司承建的大运河监测预警总平台完成了软件设计。2013年7月,在国信司南与川大智胜两家公司的技术对接下,大运河遗产监测预警总平台与各遗产地通用平台完成数据交换,整个大运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完成。同年9月,大运河监测预警系统在迎接国际专家考察评估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总多分”的工作模式既为其他系列文化遗产的监测预警探索出了一条新路,也在架构上为整个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监测预警体系奠定了基础。

两级平台、三级管理的大运河监测预警管理体系

大运河扬州段系统

  作者 姜师立:

  扬州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在中国大运河申遗期间,曾任大运河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办公室专职主任、牵头城市扬州市申遗办公室副主任,亲历了大运河申遗的过程。

  (江苏广电总台“我苏网专稿”,仅供运博会宣传使用,谢绝转载,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