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大运河漕运和商业文化

2020年09月11日 14:56:01 来源:江苏学习平台

 

古运河夜景(董根年摄)

  江苏镇江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江河交汇和独特的地势地貌——江南屋脊,加上不同时空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别具特色的运河文化。主要体现在漕运与商业、军事与慈善、水工与制度、建筑与宗教、文学与民俗等方面,留下了众多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的尘埃里闪烁着自己的光芒。但大运河的核心功能是交通与运输,所以漕运与商业文化是镇江大运河最根本的文化,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的时期。

  一、六朝都会

  自从孙权修筑了铁瓮城、开凿了京口河,再次西移了运河入江口并将治所迁到京口后,镇江很快成为军事重镇和商业都会。铁瓮城考古现场发现的西门遗址可以清晰地看到城砖包裹的墙体,排列整齐、保存完好,坚固与美观程度令人惊叹!京口河上不仅输送着孙吴的军队与粮草,还有众多的旅人与商品。因北方战乱,中原人口南迁,“永嘉南渡”后,许多人在京口定居,从事商业活动。当时在京口市场集散、交易和中转的大宗商品有米、布、绢丝、盐、鱼和海货等。相传南朝时的回宾亭,规模宏大,梁武帝在此举办宴会,一次就招待了数千人,充分反映了京口市场物资供应的丰盛。

 

京江二十四景图(清·周镐)

  二、唐宋漕运咽喉

  镇江漕运地位的确立和转变是从隋朝开始的。隋朝大运河的贯通确立了京口是江南运河入江口的主门口地位,明确了镇江河段是江南运河的主航道,京口也就成了扼守江南运河咽喉的重要城市,成为江河水运中的枢纽。镇江大运河的通畅与堵塞开始具有全国性的影响,并逐渐成为江河交汇点上的生命线。唐开元二十六年,润州刺史齐澣在瓜州开挖了著名的伊娄渠,避开了江上行船的风险,缩短了船只绕行瓜州的路程,使船只出入长江与运河更加便捷。中唐时,经镇江水路中转的两浙漕米占到全国漕运量的四分之一以上。唐代经镇江运输的不仅有粮食,还有大量布匹和轻货。江南运河还输送各地的“土贡”,大量所辖地区的土贡在镇江集结北上。镇江的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也是从隋唐开始升级,引领镇江从长江时代进入运河时代,至今保留着唐宋以来的众多历史文化遗迹。

  北宋时,年定漕米800万石,通过镇江北运的漕粮为400万石,并设立了转搬仓以方便漕粮的中转。南宋时期,朝廷定都临安,镇江成为南宋朝廷的门户、抗金前线最重要的保障,是南宋长江中上游及淮南各路漕粮贡赋的集散地,不仅承担杭州所需物资的中转,还承担两淮军粮的发送。经镇江中转临安(即杭州)的漕粮每年约为319万斛,占各路漕粮总数的68%。镇江成为粮食仓储、转运中心和南北货物集散中心,造船业、手工业也因此更加兴盛起来。运河沿线也兴起了很多城镇,如丹徒镇、新丰镇、陵口镇和吕城镇。

  三、明清再度繁荣

  元代海运兴起,河漕地位下降,直到明代永乐帝下令治理大运河,朝廷竭力修复遭战争破坏的江南运河后,漕运才得到根本转变,迎来新的繁荣。

  据《明史》记载,明代的漕粮“初,运量京师未有定额,自成化八年(1472年)始定四百万石,后自以为常。”其中浙江及苏、锡、常、镇每年输粮183万石,占总数的45%以上,除部分漕粮由孟渎、德胜河进入长江外,大部分均经镇江段河道中转北上。明代准许漕丁随船附带土宜,并可沿途自由贩卖,这一开放政策极大地刺激了商品流通,使镇江不仅是漕运的枢纽,也是各类商品和土特产交流的重要市场。这一时期,镇江木材贩运业也兴盛起来,镇江的鲇鱼套是江苏最早的木材集散地,明代中叶有“江南木业早期鼻祖”之称。

  漕运到清初发展到顶峰,由于实行海禁,每年江西、湖广、浙江、江苏四省的南粮合计408万石,都经镇江转运北上。镇江运河上每年都有9个月左右往来船粮不断。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到嘉庆五年(1800年),由苏州经镇江中转运往新疆的丝绸达33785匹,每年中转漕粮达400万石。因此,晚清时,运河入江河段的两岸最为繁华,时人称镇江为“银码头”。至道光年间(1835年)前后运河逐渐淤塞,漕粮始以海运为主。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运河中断。同治十一年(1872年),用海轮运漕粮,停止河运。辛亥革命后,漕粮全部折成货币征收,漕运始告废除。

  漕运废除后,江河交汇的地理优势使镇江仍延续着新的繁荣。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不久,镇江于1861年正式开埠,成为长江中下游除上海之外的第一个通商口岸,商业开始畸形繁荣,同时也带来了西方文化的交融和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镇江的女儿——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的故居就坐落在西津渡南面不远处。江苏工商界著名人士、实业家陆小波的故居也在运河边,在大京口与小京口之间。两处故居目前都已得到很好的修缮与保护,是大运河近代商业文化繁荣和与西方文化交融的有力证明。

  伯先路上的广肇公所是古时广东、肇庆两府商旅往来镇江经商的同乡会建筑,1907年建现址,孙中山先生于民国初年来镇江考察曾居住一晚,与地方人士商讨整治长江和建设镇江港的计划,后写在《建国方略》中。镇江商会旧址也在附近。江河交汇区域(史有江口镇)一直是镇江商业繁荣的重要地区,散落着众多商业遗存。

  除了西津渡、新河街一带,唐宋漕渠两岸的商业文化也十分发达,镇江城内南宋时有34家酒楼,当时临安有40家,两地相差不多,足见镇江商业的消费水平。

 

丹阳古运河与西门桥

  四、运河新生

  一千多年的运河史就是镇江城的半部发展史,商业的繁荣深深影响着镇江的城市发展格局,直到20世纪80年代,大西路、京口闸一带都是镇江城的繁华中心。镇江的木材业、金融业、江绸业都曾在江南地区乃至全国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运河入江口东移到谏壁口,随着航道的不断改造和升级,镇江大运河水上运输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经谏壁船闸的船舶可在内河航道中直达宁波北仑港。“江海河联运,港产城融合”的经济布局已初显规模。苏南运河通航里程的增大,“江南第一闸”的通江达海,使镇江更大力度地接受上海、杭州等经济强市的辐射。古运河和京杭大运河势必为镇江经济的发展再立新功!

  参考文献:

  1.《江河要津》主编 范然 张立

  2.《岁月沧桑古运河》镇江文史资料第36辑 庐山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