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刚: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破与立——以常州为例

2020年08月19日 14:33:28 来源:运河网

  围绕“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一系列课题扑面而来, 如何打造常州版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亟待破题、立论与答题。

  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是“文化强国”的时代命题,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等系列讲话、 指示精神的重大举措,也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核心工程”。中央印发的《长城、大运河、长 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将大运河江苏段确立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扬州、苏州、 淮安等地相继启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1

  要以文化为本,抓住“中吴”文化内核,确立常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核心概念和主题语

  6月22日,市委书记齐家滨在《中国旅游报》发表署名文章提出,要塑造“运河之眼”核心景观, 建设以“运河之眼、一望千年”为主题的中吴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

  中吴,既是千年常州历史的文化积淀,也是千年运河文化的标志符号。从运河文化看,常州2500 多年的运河史造就了 2500多年的建城史和文化史。“三吴重镇、八邑名都”和“中吴要辅”之誉,高度浓缩了千年府城的文化内涵,形成了“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的人文盛景。毛泽东写下了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的名句,并解释“三吴,古称苏州为东吴,常州为中吴,湖州为西吴”。从运河水系看,古城常州北临长江,东濒太湖,腹拥洮湖、滆湖,大运河常州段沟通长江、太湖两大水系,从空中俯瞰,春秋运河、明运河、关河环抱古城、城河相依的格局,如一颗显著的“运河之眼”镶嵌在中吴大地上,形成了千里大运河独有的视觉景观。

  “中吴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核心概念凸显了常州文化的辨识度,大运河作为常州的母亲河,是自然之源、经济之纽和文化之根,孕育了丰富的漕运文化、街巷文化、名士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工商文化,以及“五派一国”(常州学派、阳湖文派、常州词派、常州画派、孟河医派和毗陵诗国)的人文盛景。“运河之眼,一望千年”的主题语,则将地理特征具象化、视觉化、符号化和文化特征故事化、诗意化、时尚化,在地理空间的共时性、文化脉络的历时性和传播效能的全时性上达到了高度统一。

  2

  要以公园为纲,围绕文化核心IP,布局中吴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景观

  国家文化公园是一个崭新概念,名为公园,又与传统的城市公园以及以自然保护为主的国家公园存在内涵差异。它的核心是“文化”,本质上是“文化工程”,不是“建设工程”;同时又涉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 护传承、河道水系治理管护、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等内容,在中国文化语境 下建构和创新国家文化公园的本质内涵、理论架构和实践原则是这份答卷的重要内容。因此,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须有整体性、系统性和物质性思维,要依据大运河常州段沿线的空间地理和文化 资源,从全流域视角确立以“中吴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为核心IP 的“一园两翼多节点”战略布局。

  一园,即中吴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两翼,即以横林、奔牛为东西片区的两翼;多节点,是一园两区之外的其他节点,如孟河、焦溪、淹城等。其中,中吴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以大运河为主轴、以老城厢为纵深,居于核心地位,具有统领功能。以“虚拟公园”的理念和“资源创新型” 思维,以空间共时性、文化共生性和产业共融性的原则,打造空间互嵌式、文化嵌入式、产业融合式的公共文化空间,融文化保护、居民生活、城市商业、文旅观光等功能于一体,重点建设主题明确、逻辑完整、叙事清晰、体验丰富和具有文化辨识度、场景体验度和传播美誉度的“文化 景观”,再现“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的人文高度。

  3

  要以民生为要,围绕“文化惠民”,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人民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阅卷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这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文化惠民”是发展文化旅游的价值指引,关系长远发展、关系民生福祉、关系城市形象。今年以来,常州市委、市政府发布了《常州市文旅休闲明星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以旅游业促进城市发展,城市支撑旅游业繁荣,并以此为契机推动生态环境、城市管理、文化建设等工作再上新水平,不断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才能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

  打造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常州样板,既是深化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核心战略”,也是助力文旅休闲明星城建设、带动老城厢复兴的“重大答卷”,必将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贡献 “常州经验”、提供“常州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