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运河,就没有镇江

2019年09月22日 20:50:48 来源:新华社

  由于拥有得天独厚的江运河运优势,西接汉沔、东临大海的镇江舟楫不绝,成为古代城市中“以河兴市”的绝佳典范。

2019年5月27日,江苏镇江,西津渡古镇

 

  1842年7月15日,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决定性战役镇江保卫战爆发。驻守镇江的两千多名旗兵顽强抵抗,奈何双方实力太过悬殊,最终镇江落入敌手。

  镇江沦陷意味着帝国的经济命脉京杭大运河及其漕运体系被切断。同年8月29日,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签订。

  这场战役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凸显了镇江在大运河体系中极其重要的地位。

  长江与运河,犹如烙印在大地上的一横一竖,在古城镇江交汇,这是一部大江大河合奏的壮丽史诗,描绘着中原文化与江南文化的交融,呈现着历史与现代的碰撞。

  镇江人视运河为母亲河,丁卯桥附近,有一座“运河之母”大型雕塑,微笑着注视着运河,寄托着千百年来人们对运河的绵绵情思。

  早在秦代,运河就在这片土地上萌芽。公元前210年,南巡的秦始皇征调三千名身穿赭红色衣服的囚徒,开凿了镇江和丹阳之间的“丹徒渠”(又名“徒阳运河”)。这片莽荒的土地有了第一个名字——“丹徒”。

  “徒阳运河”是江南运河的雏形之一,镇江成为从京口(现镇江市京口区)到杭州的江南运河的端点。

  城因河而兴,此后数千年岁月中,镇江随大运河体系的发展而兴盛。由于拥有得天独厚的江运河运优势,西接汉沔、东临大海的镇江舟楫不绝,成为古代城市中“以河兴市”的绝佳典范。

  早在唐代,镇江就成为江南漕粮转运的重要枢纽。北宋时在镇江设转般仓,南宋时在这里设大军仓。

  江南运河的另一端,是南宋王朝的首都临安(杭州)。南宋时代,来自江西、淮南、湖广等地的槽粮、茶叶、金银器等各种物资从长江运到镇江,再由江南运河送往临安。镇江的商业税在全国各城市中排名第八,转运的漕粮占全国七成,是名副其实的繁华商业都市。

  2009年,考古工作者在镇江双井路发现数座宋元时期的古代粮仓,这是镇江作为运河漕运枢纽的重要实证,这一发现入围了当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明清时期,长江和运河构成的黄金水道,保证了占据江南运河入江通道的镇江长期享有粮食和物资储运中心的地位。彼时,万艘漕船云集京口,“南去挟吴丝,北来收果实”,江南的稻米、布帛、绸缎、茶叶、瓷器、海货,长江上游各省的木材、桐油,北方的山果、石材、谷物,从这里转运四方,前往各自目的地。

  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明代镇江成为了重要的造船基地,这里生产的战船、马船曾加入郑和下西洋的船队。镇江的冶炼业、桐油业、丝绸业、金银加工业、酿酒业、木工业也盛极一时。

  南北要津,九省通衢,没有运河,就没有镇江。

  镇江素有“五口入江”之说,即江南运河入长江共有五口,分别是大京口、小京口、甘露口、丹徒口、谏壁口(又名月湖口),大京口与甘露口早已经湮没,如今仅余三口。

  小京口位于平政桥北侧,北通长江,南接京口闸,东临新河街;丹徒口位于丹徒镇,北通长江,西南接丹徒闸;谏壁口位于谏壁镇北,北通长江,南接谏壁闸,通江南运河,也是江南运河通航段入长江的唯一通道。

  从京口闸到谏壁闸,是镇江人熟悉的运河故道,由隋唐时期的河道、北宋新河以及明初绕城运河串联而成。老运河穿过镇江城的距离约有五公里,人们称为“十里长河”。不算宽阔的河面上,依次横跨着平政桥、迎江桥、西门桥、新西门桥、中山桥、解放桥、虎踞桥、南水桥、塔山桥、丁卯桥等十座桥梁,途经老城区12条主次干道。如果再加上城外连接到谏壁的河道,全长约有16.69公里。

  江南运河镇江通航段北起谏壁,经辛丰,到丹阳与武进交界处流出镇江境,全长约42.74公里。

  2006年,作为线性遗产,大运河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镇江境内的文物点包括江河交汇处、西津渡古街、虎踞桥、新河街一条街等,都坐落于老运河边。此外,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镇江英国领事馆旧址、昭关石塔、宋元粮仓遗址也位于运河畔。

  古运河犹如一条蓝色的绸带,环绕在古城镇江的腰间。

  大运河流淌至镇江南门外,河面上出现了一座明代古桥虎踞桥。此桥始建年代不详,如今的桥体建于明万历年间,桥孔高敞,净空宽大,舟船往来通畅。老镇江人习惯将虎踞桥称为“老南门桥”,这里是通往丹阳、金坛等地的必经之所。

  宋代人释仲殊在《忆江南·绿水桥》中写道:“南徐好,桥下绿波平。画柱千年尝有鹤,垂杨三月未闻莺,行乐过清明。南北岸,花市管弦声。邀客上楼双榼酒,舣舟清夜两街灯,直上月亭亭。”当时镇江古运河两岸的风景跃然纸上。

  千年之后,这样的美景依旧。十里运河,十里碧波,十里画廊,摇动一只小艇,在水面上随流悠游,两岸草木葱茏,遍植桃柳,轻柔的柳条拂过水面,这时,你能体会到这座虽地处江南,文化基因却更接近江淮的古城,同样也有柔美温婉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