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运河上的桥之吴桥记事

2021年11月14日 15:58:33 来源:运河网

  江南多水,江南也多桥。无锡的桥,每一座都有一个典故。

  吴桥轶事

  官方有关老吴桥的记载是这样写的:“此处河阔水深。原为一渡口。民国4年冬,上海丝茧业巨子、无锡源康丝厂经理、安徽人吴子敬,到无锡视察厂务,到黄埠墩渡口,见众人争渡落水,顿生义举之心,慨然出资27000两白银建桥。委上海求新船厂承建。民国5年春施工,仿上海外白渡桥型—-民国6年3月通行。为纪念吴独资捐造,故名吴桥。”

  吴梓敬,又名子敬,是安徽人。曾在上海与他人合开丝厂,宣统元年-1909年,与何梦连、祝大椿在无锡惠山浜口开办源康丝厂。每年茧汛的时候,他要到无锡购茧,兼理丝厂的业务。由于源康丝厂位于运河的南岸,行人来往都要依靠渡船,落水丧生之事时有发生。于是他提出仿照上海外白渡桥的样子设计建造一座桥梁。民国5年(1916年)春破土动工,翌年3月告竣,造价为银洋32324元,全部由吴梓敬支付。吴梓敬去世后,有一副挽吴梓敬的联中云:樵客耕夫官塘苦唤斜阳渡,星移物换口碑不没惠人名。

  吴桥见证了历史的变迁,1965年拓宽后改名为解放桥,1982年恢复原名,1994年拓宽成现状。

  梁溪区的桥就像无锡的景,美轮美奂,秀丽多姿。有历史悠久,古色古香,承载历史文明的清名桥;有横跨运河,连通南北,彰显新时代气息的蓉湖大桥;有风格独特,钢铁铸就,凸显非凡大气的金匮大桥。沧海桑田,世事变迁,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老无锡”,每每提起桥,心中浮现的却是今朝看似陌生但早已在心中烙下深深印记的那座吴桥。

  吴桥的历史有多久?在这个大数据时代,随便网上搜索一下就能查到。我经常会饶有兴致地上网翻看关于无锡的老照片,看一看有名的景,找一找熟知的名,融入照片中感受父辈甚至祖父辈们在这座城市生活留下的味道,对比一下照片中的过去和现在,感悟一下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

  吴桥的变迁,是我亲眼见证的。1989年,我刚刚踏上求学历程,每天的必经之路就是老吴桥。当时,在北塘区为数不多的桥中,吴桥不论规模还是功效,都非常突出。伴着每天晨起的阳光,骑行在吴桥上,那会儿的行车道没有现在这般宽敞,轻轻一探头,便能瞧见桥下大运河中的情景:波光粼粼,汽笛声声,船只往来交会,船民忙碌不休,还有水中央的黄埠墩,小小方寸间藏着千百年的传说。这些画面总让我驻足流连,不舍离去。放学路上,又经过这座桥,金色的晚霞挂在天边,每个人身上都披着霞光,每个人眼里都透着幸福。

  历经风雨之后,吴桥的水泥桥面开始坑洼不平,看似厚重的护栏也出现破损。1994年,吴桥终于迎来大修。远远看着被各种材料机械堆积的大桥,看着一根根竖立起来的木桩,看着熟悉的桥面被一块块拆除,我不禁有些后悔,后悔没有早些让父亲用相机留下这段珍贵的记忆。往后的每一天,我依旧刻意地在能看见它的路上往返,见证着修桥工程一步步推行,见证着吴桥桥面一步步跨立起来。

  由于外出求学,再次见到它,已经是通车两个月后了。当我走上桥的时候,心情五味杂陈,似与旧友重逢般既紧张又激动。眼前的一切让我感慨万分。宽阔的桥面、清晰的车道线、花纹石板的人行道以及高耸明亮的路灯,翻天覆地的变化让这座横跨大运河的老桥恢复了往日生机,继续履行着它的光荣使命,延续着老无锡人的回忆,承载起新无锡人的希望。

  时代在发展,市政规划也在逐步跟进完善。此后多年,吴桥又经历了几次修缮。如今,它已经是一座拥有双向六车道的大桥了,而北塘也已归并,有了一个崭新而意韵悠长的名字——梁溪。连接城北和各个城区的大桥以及高架陆续登上历史舞台,吴桥所承担的使命似乎被慢慢淡化,但它承载的那段珍贵的历史记忆却永远不会被磨灭。它就像一位老者,安详地伫立在大运河上,倾听着流水奔腾城市喧闹,见证着梁溪的蓬勃发展。

  (来源:学习强国无锡学习平台等运河网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