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梁溪:棉花巷——见证桥梁变迁

2022年04月11日 14:29:51 来源:学习强国无锡学习平台/梁溪区宣传部

桥 

是城市历史的见证

也是城市文化的投射

  地处无锡市梁溪区惠山街道的棉花巷东临古运河,西至酱园浜,南起人民西路,北至后龙船浜,周边桥梁自然是不少。虽然现在道路和河流跟以前相比有了较大变动,但依然有不少古桥保留至今。

  西门桥

  棉花巷因古时设有棉花行而得名,位于其东面的西门桥,自古便是无锡东西方向的交通要道之一。西门桥始建于隋代大业年间,距今已经1400年历史,可以称得上是无锡有史可考最早的古桥,但改建重建多次。明嘉靖年间,倭寇入侵无锡,西门桥被毁,由石梁桥改建为木桥;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攻城,桥又被烧毁,直到光绪三年(1877年),才由当地的三名乡绅出资重建;新中国成立前,为减轻汛期时水患危害,改良桥型,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新中国成立后,因人民路拓建,西门桥又进行了移位改建及改名,并在2010年再次重建。西门桥历经桥型材质多次改变,是无锡桥梁千年变迁的缩影。

  兴隆桥

  在棉花巷外环河上还有一座与西门桥东西呼应的桥梁——兴隆桥。该桥旧名“兴朗桥”,又名外吊桥,相传于明代(1573年)为防御倭寇入侵,由湖广提学副史邹迪光建造,始建为木桥,后改建为拱形石桥。200多年前,此处商市繁华兴隆,改名为兴隆桥。兴隆桥虽然桥面和桥栏铺的是水泥,但主体仍然是清代的石梁结构,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走过兴隆桥就是历史上的西门外五里街,在古时无锡的地位丝毫不亚于南门外的南长街和北门外的北大街,是一条商贾集聚贸易繁荣的街道,也是当时通往惠山的唯一道路。相传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就是通过这条街到惠山去的。为了迎驾,县官特用青砖铺筑人字砖街,即所谓“御道街”,从西直街一直延伸到惠山。如今的兴隆桥依然承担着棉花巷社区的微循环功能,但为了保护古桥,相关部门在桥上设置了限行限重标志。

  永定桥

  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无锡市城区段运河湾多、河浅、水急等问题,有关部门组织人力从黄埠墩到下甸桥开挖新运河。这段从1958年冬开挖到1983年冬的新运河,是一个土方量巨大的工程,足足挖了25年,可以说是无锡市一个奇迹式的工程。在运河开挖期间,棉花巷北面的永定桥承担了部分交通压力,其造型简洁优美,与运河畔绿柳相映,桥下静静流淌的河水,更是记载了无锡发展的历程。

  锡山大桥

  新运河开凿后,这段运河上大桥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头,仅黄埠墩到下甸桥港区这短短的11公里,就横跨了十二座姿态各异的大桥。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紧邻棉花巷的锡山大桥是在运河开挖的过程中同时建造,并在陆上建成的大桥,于1983年与新运河一起开通。据说在开通之日,万人空巷,锡城百姓都站在这新运河开凿后建立的第一座大桥桥边,争睹新运河的风采。

  伫立在大运河畔的棉花巷,既目睹了无锡运河的变迁和发展,也见证了无锡桥梁建设技术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