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扬州入江口探源

2022年05月14日 09:58:01 来源:扬州晚报

瓜洲运河入江口 

  江苏省新近召开大运河文化带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全省上下掀起了研究长江与运河文化的新热潮。

  处在长江与大运河相交的黄金十字路口的扬州是最能体现长江与大运河密切关系的城市,那么,扬州境内大运河究竟有几个入江口;这些入江口在长江经济带建设和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究竟有什么作用,本文试作分析。

  细数扬州古代运口变迁

  ●春秋战国,江水曾作为运河的水源。

  大运河最早的一段就是沟通了长江与淮河的古邗沟,后来又称为淮扬运河。吴王夫差于公元前486年“筑邗城,城下掘深沟”。这就是邗沟。当时长江的水位高于淮河,邗沟最初的路线是自今扬州南引江水,北过高邮,折向东北入射阳湖,出射阳湖后又改向西北,到今天的淮安北末口入淮水。

  江水曾经作为运河的水源,至今长江边的仪征仍有拦潮闸遗址,它的功能是当长江潮上来时,打开闸门,让江水为运河补水,待潮退时再关上闸门,不让运河的水流入江中。但拦潮闸是明代仪扬运河上所建的四闸五坝之一,大运河最早的入江口究竟在哪里,已无迹可寻。

  ●东晋

  东晋年间,随着江岸的变化,邗沟逐渐渠化,与长江相交的方法主要是在邗沟南端修建多处堰埭,调节水位。如东晋永和年间(345年-356年),由于江都与长江间断水,在广陵城(今扬州)西南60里处(今仪征)建欧阳埭,改由西边引江水入埭济运,行六十里至广陵城,同时防邗沟水下泄入江。以免影响航运。这时运河的入江口在今天的仪征附近。

  ●隋

  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发动淮南民工10余万人,对山阳渎(即邗沟)进行大规模的整修和拓宽,自山阳县南至扬子江三百余里,渠宽四十步(约60米),能通行战舰,并于两岸筑御道、植柳树。至此,山阳渎主航道改由扬子入江,不再向西南经欧阳埭(六朝时建)通江。

  这是有文字记载的大运河的第二个入江口。据记载,隋炀帝还曾在扬子建临江宫赏江景,而且开修江南运河、征高句丽都是在临江宫作出的战略决策。

  ●唐

  唐代,山阳渎又称扬楚运河。扬子以南的长江中原有沙洲,名瓜洲。因长江泥沙的淤积,唐代时,扬楚运河南端入江口扬子已与瓜洲相连,从而使长江北岸南移二十余里,运道难以直通扬子,漕船需要上溯六十里至仪征入运,要承受长江风涛之险。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润州刺史齐浣开伊娄河二十五里至扬子接淮扬运河,船只由京口埭(今镇江城西北江边)入江,直渡长江二十里至瓜洲,再由伊娄运河至扬州入淮扬间运河。同时建伊娄埭节水,立二斗门船闸通船。潮水顶托时,开斗门引船入埭;潮退时,关闭斗门以防河水走泄;两侧水位相等时,斗门打开通船。

  至此,扬楚运河入长江的两个运口并存:瓜洲和仪征。自长江上游的来船可由今仪征附近的运口入运;自江南运河的来船则由瓜洲运口入运。

  ●宋

  宋代扬楚运河又多了一个入江口。清嘉庆《扬州府志·河渠六》中记载,宋雍熙时乔惟岳在扬州也开河一道,从今天扬州解放桥北侧运河边至今霍桥,名为沙河(1959年开挖六圩入江口后被隔断),这为邗沟又多了一个进出长江的口门。

  ●明

  明初,长江扬州、镇江以东的江南苏、松、常诸州及浙江等地的公私船舶从孟渎河出江,再沿江溯流而上行驶300里才能到达瓜洲,航程绕得很远,而且瓜洲段险滩较多,江涛险恶,航行很不安全。而地处今天泰州与江都一带的白塔河与江南孟渎河参差相对,漕船从孟渎河过江半天时间就可行驶到白塔河口。漕运总兵官陈瑄先后三次组织民力开浚白塔河,疏挖淤泥,拓宽航道,以方便江南东部的漕船北上。《扬州水道记》引《郡国利病书》:“永乐七年(1409年)开扬州白塔河。此扬州开白塔河转漕之始。”白塔河在陈瑄开凿不久便再次淤浅堵塞了。宣德六年(1431年)八月,宣宗皇帝“命瑄役夫四万五千余人浚之”。陈瑄“骊浚旧道”后,又于宣德七年(1432年)在白塔河上“建新开、大桥、潘家、江口四闸,以备蓄泄,以利江南漕运”。这样,从江南孟渎河过江的漕船可以就近进入白塔河,然后利用古运盐河行驶到茱萸湾进入淮扬运河,既缩短了漕船在长江里的航程,又避免了在瓜洲运口盘坝的劳费。从白塔河北上,镇江以东苏南、浙江一带的漕船与原先从瓜洲过江相比,减少了行程,免除了江面上的波涛之险,以及运河上盘坝的劳费。白塔河成了运河漕粮运输的又一条便捷通道,“苏松舟楫,多从往来。”这是有文字记载的第五个运口。

  白塔河重开后,常州武进县官员又向陈瑄进言:“县旧有新河四十里出江,正对泰兴县新河,由新河入泰州坝,120余里至湾头运河,比今白塔河尤为便利。岁久泥淤,乞加修浚。”陈瑄根据这一意见,又于宣德八年(1433)开泰兴新河,这就是今天的泰州南官河,是泰州高港建港之始。有了白塔河和泰兴新河这两个入江口,瓜洲运河口的船只不再拥挤难行、拖延等待。这样大运河在当时的扬州境内又多了一个入江口,只不过这个入江口使用时间不长。

  每一个运口都是历史的记录

  扬州一体展示江河文化

  上世纪50年代,沿淮扬运河扬州段开凿了水深较深、宽度较宽的新运河。1958年对运河全线进行大规模的整治和建设,从瓦窑铺(湾头北)到六圩开辟了19.6公里的新航道,从此大运河扬州段由六圩入江,扬州段运河又多了一个新的入江口,这就是有文字记载的第七个入江口。新建运河作为淮扬运河扬州段的一段承担着主要航运功能,现为二级航道。从扬州城区段经过瓜洲入江的运河不再作为大运河航运主河道,但仍为六级航道,承担着部分航运和水利功能。

  其实,运口的每一次变迁,都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城镇发展的机遇,无论是扬州因长江与运河交汇而繁盛,还是宋代仪征因运口升真州军为真州,瓜洲因渡口成镇,大桥因建闸成聚落,还是施桥、六圩因运河新的入江口而兴,大运河对沿线城镇的兴起繁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并创造出独特的运河文化与生活。可以说,每一个运口都成为历史的记录。今天我们研究大运河入江口,无论是对长江经济带建设,还是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这几年,随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提出和长江大保护的实行,扬州围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出了争做运河生态治理修复、运河文化保护传承、运河文旅融合“三大示范”的发展思路,编排了一批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项目,争取中央相关政策方面的支持。对几个长江运口分别进行了整治,在瓜洲运口修复了76亩的古渡公园,依托原有的古树名木、御码头、瓜洲古渡、诗墙、杜十娘石碑等历史遗存,生态遗存和文化遗存,打造成一个集运河文化以及古渡文化交相辉映的运河文化公园。在六圩运口,打造了京杭大运河绿色航运带,以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为目标,实施航道综合整治、航运功能提升、智慧船闸等工程,并结合大江大河风光带规划,配套实施了生态修复和景观提升工程。在仪征运口,修复了大码头,开展了四闸五坝环境整治。通过恢复、保护古运河渡口和长江大码头街区,把传统的渡口及码头城市文化与现代城市开发理念相结合,使其成为一张城市复兴名片,形成仪征市古渡历史文化旅游景点。

  围绕长江经济带建设,扬州全面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长江生态保护修复,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加快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高质量编制长江国土空间规划,实施“三线一单”分区管控,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加大长江岸线港口码头资源整合力度,加速推进转型升级,以制造业“智改数转”为重要抓手,加快推进各类企业实施技术改造。

  据了解,下一步扬州市还将积极推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战略融合和有机统一,高水平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扬州段。持续擦亮生态底色,统筹推进大江风光带和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持续开展河湖与湿地保护修复、沿江沿河防护林体系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程。一体展示江河文化,统筹大运河文化带和长江经济带相关项目建设。重点围绕六圩口门、瓜洲、仪征等几个运河入江口,着力打造标志工程,建设可以纵览运河风情和大江风光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核心展示园,让新时代“长江之歌”和“运河号子”在扬州唱得更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