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在徐州:千里长卷 千年诗篇 千石米粮 千万珍重!

2018年08月24日 11:46:02 来源:无线徐州

  2018年8月22日-24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徐州分院成立暨学术研讨会在江苏师范大学举行。活动由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中共徐州市委、徐州市人民政府主办,江苏师范大学、徐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承办。

  国家层面

  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是“千年大计”

  大运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是千年大计。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

  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大运河森林公园时强调,要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2018年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讲到了大运河等气势恢宏的伟大工程,号召中国人民始终发扬这种伟大创造精神;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亲临大运河畔植树“增绿”。

  省级层面

  江苏提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四个前列”

  江苏省已经确立了“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的目标追求,并具体锚定了“四个前列”的建设内涵:

  一是文化遗存保护要走在前列;

  二是文化价值弘扬要走在前列;

  三是生态保护修复要走在前列;

  四是沿线环境建设要走在前列。

  市级层面

  徐州将打造样板式运河“文化名片”

  具体到徐州而言,今年7月举行的市委十二届六次会议提出了“打造样板式运河文化名片”的目标,精心编制《大运河文化带(徐州段)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坚持保护与利用、保护与开放相协调,科学构建我市运河文化展示空间格局,高水平建设“千年运河”国际旅游品牌重要节点城市。

  千里大运河,千载船悠悠。近千年的历史交缠,在徐州城与大运河之间留下了数不清的故事和遗存。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全国考量中,徐州具有何等地位?占有哪些优势?又存在哪些问题?

  我们确信,徐州在大运河史上的地位是重要的。

  忆运河历史 徐州有大文章

  “大运河”曾经有两个版本:隋唐大运河与京杭大运河。徐州与两版大运河均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故事颇可以作一篇精彩的大文章。

  《尚书·禹贡》记载:“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乂……浮于淮、泗,达于河。”古代徐州,借助泗水南北航行,可以到达淮河于黄河;

  “大运河”最早的前身,吴王夫差开凿的邗沟(前486年),同样连通泗水,可达徐州;

  隋朝开凿通济渠、永济渠,联络华北、华中、华东等地区天然水道,形成了贯穿南北、横跨东西的隋唐大运河,此时的徐州,通过汴水、泗水都可以连接到这个运河体系当中,是关键的水运要道,所以从唐代到清代,徐州长期驻有重兵,以确保运河漕运的安全畅通。

  进入“京杭大运河”时代后,徐州与大运河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京杭大运河在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全线贯通,而早在至元二十年(1283),大运河徐州段就已经通航。从此直到今天,大运河流经徐州735年,有学者仔细整理文献得出结论:这735年里,运河在徐州一天也没有断流。

  干运河治理 徐州有大功劳

  从隋唐到明清,大运河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运粮。为了保障京畿粮食供应,“漕运”从来都是国家级重点工程。而大运河徐州段处在汴泗交汇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是黄河的主河道,治水难度大,强度高,徐州人在大运河治理方面立下了巨大的功劳。

  前文提到,京杭大运河在1293年全线通航,而早在1194年,黄河在阳武故堤决口后一路南下,夺取泗水河道汹涌至徐州城下,并一路南下占据了淮河的下游入海,这就是著名的“夺淮入海”。

  也就是说,从京杭大运河通航的第一天起,大运河徐州段就面临着“黄运一体”、“借黄行运”的复杂局面,直到1855年黄河再次决堤北去,大运河徐州段才告别了滚滚泥沙。

  数百年时间里,黄河泥沙不断沉积,经常有再次改道风险,而历代统治者为了确保运河畅通,不断在徐州周边加筑堤坝,强行把黄河“留”在徐州。而随之而来的,是徐州历史上数不清的“黄河淹城”:明清两代,徐州遭受黄河水患100余次,至今在主城区地下仍留有被河泥掩埋的“城下城”。

  大运河徐州段的河床上洒满了徐州人的血与汗,也给徐州人留下了无尽的智慧。历代治水达人在徐州名垂青史,潘季训、靳辅、朱衡、李化龙、盛应期、潘希曾、费瑄、郭升、梅守相、张镜心、王绍元、张志周、茅国缙……这些名字永远刻在了徐州的城市记忆中。

  关于大运河徐州段与黄河的这段艰辛往事,无线徐州曾推出特稿:

  徐州的血管里,一半是铁,一半是沙……

  我们骄傲,徐州在大运河实际利用方面是领先的。

  看运河利用 徐州有大智慧

  今天的大运河徐州段静静流淌,早已不是人们的心头之患,而是源源不断带来生机和财源的“黄金水道”。而这份安逸和富庶,是历史上徐州人顽强不屈留下的遗产,也是今天徐州人水利智慧的结晶。

  京杭大运河全程约1800公里,其中徐州市拥有约181公里河道,为大运河流经8省市之中,大运河长度最长的地级市。而从徐州向北,经微山湖到济宁,再往北的大运河已多年断流、断航,目前各地正在积极努力,希望早日实现大运河的再度全线通航。

  而大运河徐州段以下的这份“通航”,并非天工造化,而是一份大智慧、大手笔的人为成果。

  徐州是全国40座最缺水的城市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值的1/4。在这种天然条件下,想要保持大运河水道的通航,必须要依靠人工干预。1963年开始,江苏水利人从长江、淮河调取水源,经过7级水站逐级翻水,不断地让“水往高处流”,仅2017年就调引了11亿立方米水源汇入徐州水系,相当于从南方“搬上来”113座云龙湖。

  这份“江淮之水润彭城”的创举,也为中国的“南水北调”提供了先例范本。2002年,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开工,东线江苏段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建国以来的大运河徐州段,还有更多值得重视的建设成就:新建的57公里湖西航道,不仅运力强大,而且沿线自然风光优美;邳州段航道在建国后也经历了大规模的拓宽改造,不仅提高通航能力,而且在防洪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与民国时代相比,今天的运河徐州段行洪能力提高了11倍,航运能力提高了13倍,更为徐州乃至苏北地区居民提供了大量生活、生产用水。

  如今,京杭运河徐州港的年吞吐能力接近1亿吨,如果用世界上最大的货轮来装载,排列起来的总长可达80多公里,足以绕徐州三环路一圈半。

  探运河潜力 徐州有大格局

  在当代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水系”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从经济效益上来看,水运的成本远远低于陆运、空运,是大宗货物运输的第一选择。徐州煤炭、鲁南煤炭长期供应长三角地区,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北煤南运”的过程中,大运河承担了大部分的运量。

  今天的徐州,正致力于转型发展,促进双向开放,大运河徐州段仍然是我们手中的重要法宝。2017年,徐州港-太仓港航线正式开通,徐州货物可以经运河通江达海;而未来的徐连运河,更将打通东陇海经济带的水上通道,进一步提高徐州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作为国家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徐州正在打造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多式联运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高水准通航的大运河徐州段不再是一条孤独流淌的黄金水道,更将融入到现代化的联运体系当中,进一步发挥徐州的枢纽作用,提高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带动力。

  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徐州在运河文化价值发掘方面还有巨大的潜力。

  品运河文化 徐州要有大视野

  京杭大运河于2014年申遗成功,江苏省以28处遗产高居榜首,但徐州段却没有一处遗产入选,实为遗憾。徐州应以此为镜鉴、教训,切实加强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近几年来,大运河徐州段沿线各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保护与传承发展,市文化部门目前已收集非遗线索10个门类4.7万多条,已公布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项目分别达9个、68个和159个。

  本次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徐州分院成立暨学术研讨会,正是徐州加大运河文化传承开发力度的“集结号”。决策者、研究者、传播者齐聚一堂,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献计献策,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思想、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大运河文化的融媒体传播、相关立法研究、大运河保护治理开发中的徐州经验等主题展开讨论。

  在更广阔的的视野下,在更开放的格局中,徐州将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做得更多、也学得更多,进而发出与大运河徐州段历史地位相匹配的徐州声音。

  做运河品牌 徐州要有大手笔

  目前,徐州正在制订《大运河文化带(徐州段)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贯彻新发展理念,结合当今时代条件,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促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努力把大运河建设成高品位的文化长廊、高颜值的生态长廊、高水平的旅游长廊,使之成为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的样板区和示范段。

  从城市规划到相关立法,从项目建设到文化研究,从经济效益到民生福祉,大运河文化带徐州段的未来建设,将涉及到方方面面,也会陆续涌现出一批大格局的大手笔。

  大运河绵延千里

  在徐州留下千年诗篇

  为经济发展带来千石米粮

  在未来的保护、传承和利用中

  让我们对这条黄金水道、文化之河

  千万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