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大运河遗产调查与研究》出版

2021年12月24日 16:01:40 来源:我苏网综合

  今年,由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策划,王玉国编著的《镇江,大运河遗产调查与研究》一书由江苏大学出版社出版面世。

  王玉国,1953年2月生于江苏句容,祖籍山东潍坊。1974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1年退伍后一直在镇江市文化系统工作,曾任镇江博物馆馆长、镇江市文化局副局长等职。退休后,继续从事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 

   2014年,大运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江苏有28处遗产列入其中,而作为京杭运河重镇的镇江居然与之无缘,这成了镇江人的捶心之痛。王玉国查阅大量的资料,赴各地走访专家,明确大运河遗产准确的界定,再分类梳理出镇江的42处运河遗产。最终王玉国利用两年的时间,成功撰写了《镇江大运河遗产调查与研究》。

  这是第一本全面介绍镇江大运河遗产的书籍。该书除序、前言、附录和后记外共有七章,计20万字,主要介绍了镇江大运河水工遗产(含在用的和废弃的)、镇江大运河附属遗产、镇江大运河相关遗产、镇江大运河综合遗产,并对镇江大运河遗产“申遗”和镇江大运河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提出了想法。

  该书的出版,表明镇江具有博大精深的大运河遗产段和点,有的遗产段和点完全够条件纳入中国大运河遗产项目,也让社会各界和专家了解镇江的大运河遗产状况,为以后将镇江大运河遗产的有关段和点增补、扩展到中国大运河遗产项目中准备充实的资料和有力的依据,能够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好镇江的大运河遗产。

  近日,镇江博物馆联合镇江文化之旅网站共同邀请王玉国作《镇江大运河遗产调查与研究》专著简介讲座,90余名文史爱好者参加了活动,王玉国的精彩介绍引发了听众的阵阵掌声。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专家组组长朱光亚也给予了该书很高的评价:“镇江率先梳理了这部分史料,提供了保护这部分史迹的线索,也为其他运河城市提供了示范。”

  下文是朱光亚为《镇江,大运河遗产调查与研究》一书写的评价:

  《镇江,大运河遗产调查与研究》:镇江大运河遗产研究的新的成果

  王玉国同志将他的新著《镇江,大运河遗产调查与研究》寄我并要我读后写几句话。回想十几年前在大运河遗产江苏段保护规划和申遗的工作过程中我和玉国同志为镇江大运河遗产的保护规划涉及的若干问题就曾经有过交集,感受到玉国同志对坚守文物保护岗位的执着态度,后来镇江宋元粮仓遗址事件我虽然未曾介入,但那结果包括江苏的大运河世界遗产点名单中镇江榜上无名,传到我这里却是相当苦涩的,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一事件的影响而愈发深远,挥之不去。

  我推测玉国同志的新著可能与此事有关,果然,在钱永波同志的书序里就提到“反思2010年年初对‘宋元粮仓遗址’保护不力的问题。这就促使人们从历史文化遗产的视角,对大运河镇江段再做研究,以期更好地建设大运河文化产业带”。玉国同志自己的前言中也说,“不管有多少条原因,最主要的只能说是镇江方面宣传不够。““为此,笔者认为出版一本有关镇江大运河遗产调查与研究的图书十分必要,它可以达到以下四个方面的目的……“看来这是玉国同志退休之后的发愤之作,反思之作,鼓气之作,也是为下一步镇江加强运河遗产保护实际行动和开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宣传之作,动员之作。

  本来,镇江的文物保护的基层工作一直口碑很好的,镇江在江苏省的历史地位也是其他城市无法替代的,镇江和扬州一样是大运河穿越长江江苏段时的江河交通枢纽之一,但影响申请世界遗产的因素众多,运河遗产强调运河的核心价值是科技史中的价值,且很重要的就是保护措施的落实,无论是世界遗产组织还是国家文物局对于那些有兴趣申遗无兴趣保护的申请者始终持批评态度的。另外就是研究的深度和价值的提炼了。直到现在我们对大运河遗产的全系统的状况及其相关成就和价值的研究仍然是落后于大运河文化带保护的大好形势的,各地讲起运河虽然娓娓动听但涉及到史料依据却总是模糊不清。因而我十分关注的就是,在差不多十年之后,玉国同志的新著在哪些方面较十年前大家对镇江运河遗产的认识更深入了呢?读后的答案是肯定的,个人感到在以下几方面和过去相比向深度方向做了不少开拓:

  1.论述了大运河镇江段在宋代特别是南宋时期是整个运河系统和纵横相交的长江水运系统中无可取代的最重要的枢纽区段。镇江地区的若干个因河而兴的集镇是在这个时期成型的便是明证。

  2.论述了镇江和扬州是大运河穿越长江时南北两岸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不仅不同的时期两地作用有区别,即使相同时期,也有所不同,在唐宋时期,由于南粮北运,而长江风大浪险,从镇江的河口向瓜州过江有着极大的风险,而一旦抵达瓜州后经伊娄河驶向扬州,风险基本消除,因而镇江一侧设置有避风待渡、救生抢险以至义冢之类的设施,可见镇江对于漕运发挥着重要的安全保障作用。

  3.本书通过引用英国人的史料说明了清代的镇江对于拱卫京杭大运河的漕运功能的军事防御作用,证明镇江对大运河的防卫价值也是他处无法替代的,它说明了镇江是保障漕运的第一穴位,因而成为了英帝国主义在鸦片战争时首先攻击的对象。

  4.复闸是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提到的中国水利科学中早于欧洲人数百年的发明,并指出最早的复闸在仪征,然而仪征寻找复闸的工作迟迟未见成效,而本书提到镇江在宋代也已经建起复闸,这无疑为我们寻找这一科技史上重要的史迹提供了新的重要的可信的线索,因而人们翘首以待的复闸遗址有可能在镇江找到,如果能够找到,将是镇江对中国大运河世界遗产的展示和对人类文明史、水利科技史展示的大贡献。

  5.大运河水工建设的现代部分在本书中也有详细的说明,这些遗存同样值得流芳百世,虽然暂时还不可能纳入世界遗产,但随着各界人士对近代和现代工业遗产、水工遗产等的重视,必然会作为自力更生时期艰苦奋斗的见证纳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大运河遗产名单中。镇江率先梳理了这部分史料,提供了保护这部分史迹的线索,也为其他运河城市提供了示范。

  该书作为学术著作尤其是作为继续申遗的努力的一项基础工作,也有若干不足,例如缺少最基本的地图和现场以及实物的照片,因而读者在阅读时难以获得直观的视觉感受和地理位置等重要信息。虽附有参考文献目录,但如若展开讨论和甄别性研究,还是通过必要的注释在章后或页下清晰注明为好。衷心希望镇江市各界人士以此书为新的起点,开展深入研究,努力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传承的工作。

2021年10月2日于石头城下

  (朱亚光,作者系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大运河(江苏段)遗产保护规划》及《江苏8市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申遗总负责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专家组组长)

  来源:运河网、金山网、镇江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