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水文化的碰撞 扬州“对话”绍兴

2022年03月04日 14:54:46 来源:大运河传播

  开栏的话

  1982年,国务院公布24座城市为中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40年过去了,在这40年间,每座城市又都在古城保护上做出各自的创新和发展。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金字招牌更加熠熠生辉。2月18日起,大运河传媒联合扬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院、中国名城杂志社推出特别策划“23+1:名城‘对话’”。扬州将与其他23座名城一一“对话”,一城一视角,展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亮点,探讨新路径。期待在对话中交流,在交流中借鉴,在借鉴中发展,再续名城华章。

  绍 兴

  简称“越”,古称越州,浙江省辖地级市,长江三角洲中心区27城之一,绍兴已有2500多年建城史,联合国人居奖城市,东亚文化之都,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活力城市,中国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文化和生态旅游城市。

  扬州与绍兴有着差不多的建城史,两者不仅属于文化上的江南城市,还有一个显著的共性——都是水城,水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在中国的城市中独树一帜。扬州位于江河交叉处,水网发达,水文化与其他文化交融交织,形态多样,十分繁盛。纵观绍兴的文化,水文化是其根本。河流构成绍兴的城市骨架,城内河流纵横交错。水道网络与陆道网络一起,共同编织了绍兴城乡的整体,演绎了极为丰富的水乡人居环境空间结构。城内民房沿河而立,砌石为埠,形成独具特色的江南水乡景观,水文化完全融入日常生活。

  两座历史文化名城如何打响“水文化牌”,彰显城市特色?大运河传媒特邀请中国城科会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名城》杂志常务副主编高永青和绍兴市越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裘裕新就此“对话”。

扬州

  01

  水城的形成

  “州界多水,水扬波”VS“百桥千街水纵横”

  高永青:“州界多水,水扬波”。扬州地处江淮交汇处,自古依水而建、缘水而兴、因水而美。无论是淮左名都、江河之城、滨江之城,皆寓示着扬州与水结下的不解之缘。水渗透、映衬了古老扬州2500多年的历史文脉,素有“水上都会”“东方威尼斯”之称。昔日水曾托起扬州这座运河城、文化城,未来水仍是滋养实力扬州、文化扬州、生态扬州的不息源泉。全市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26.3%,分属淮河、长江两大水系。长江依境东流,淮河入江水道、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邵伯湖、高邮湖、宝应湖、白马湖由南而北依次排开。举世闻名的江都水利枢纽,国家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均在扬州。扬州城市建成区河网密集,内城河水系与瘦西湖水系以及周边大尺度水体共同构成完整的城市水系,并连接着扬州的城市景观和历史文脉。

  裘裕新:“三山万户巷盘曲,百桥千街水纵横”,绍兴是江南著名水乡。水文化是绍兴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绍兴水文化与当地景观建设的融合自然是绍兴城市的特色所在。绍兴始建于公元前490年,至今城址未变。绍兴水城的形成大致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利用天然形成的平原水网,春秋战国时期越国大夫范蠡按“欲国树都”宗旨,修建“勾践小城”,后为“山阴大城”;第二阶段是以东汉会稽太守马臻围筑鉴湖为代表的人工干预下的水城;第三阶段是鉴湖堙废后逐步形成并保存至今的9.09平方公里水城。水城内,原有33条河道纵横交错,形成一张完整的水网,在清代《绍兴府城衢路图》中可以清楚看到。目前仍保留下18条河流,共计32公里长,水城的格局依然清晰。

绍兴

  02

  水文化特点

  交融交织形态多样VS积渐而成水乡之魂

  高永青:扬州水文化的特征有:一是通史性,扬州水文化两千多年的历史走向,大致与扬州经济文化发展的脉络相一致;二是人文性,扬州作为一座水城共生的城市,水滋润了扬州文化,赋予了扬州“水”深厚的人文底蕴,淮扬菜肴、休闲娱乐、风俗民情,无不体现扬州文化的“水性”;三是生态性,扬州气候温润、雨量充沛,自古是生态之城、宜居之城;四是开放性,扬州文化是开放包容的,扬州水文化也不例外;五是商业性,运河贯通带来了中国史上最大规破的物资大交流,营造出独具风格的商业文化;六是民俗性,扬州人生活中深深打上了“水”的烙印。如喝茶很有讲究,泡茶的水通常要用“六省水”(扬州位于长江下游,到扬州时已流经青海,四川、湖北,江西、安微,江苏六个省份,因此扬州人把江水叫“六省水”)冲泡;七是休闲性,扬州沐浴业发达,闻名全国。扬州水文化表现为运河文化、诗词文化、园林文化、治水文化、休闲文化、建筑文化、桥梁文化、美食文化等。

  裘裕新:绍兴的水文化是积渐而成的。大禹治水,毕功于了溪:越王勾践“或水或墙,因熟积以备四方”,建设吴塘、富中大塘、山阴故水道、石塘等一批山、原、海的水利工程:东汉会稽郡太守马臻主持兴建了我国长江以南最古老的大型蓄水工程——鉴湖;晋建西兴运河,唐建山会海塘,明建三江闸,明清河湖整治,代代不息,形成了“绩再之结,发扬光大”,“献身、负责、求实、创新”的治水精神。形成了“善治越者以浚河为急”“人水和谐”的治水理念,以及一大批古水利工程遗存和丰富的水利著述。

  历代文人学士对水的讴歌,产生了兰亭诗会、唐诗之路、明清风骚等佳话。纵横交叉的河网水乡使人们择水而居,遇河建桥,创建了精美的水利建筑。百业因水而兴,为水而成,创造了酒文化、丝绸文化、风情文化。绍兴著名的山水风景区东湖、柯岩,也是古代绍兴人们凿山开石,筑塘建城,治水活动而创建的园林精品,是绍兴历史水文化遗产之一。数千年来,水环境在不断变化,而文化凝聚成了独特的绍兴水乡之魂。

扬州

  03

  水文化建设

  打造生态文化传承典范VS大运河申遗的示范工程

  高永青:生态文化源远流长,古今文明交相辉映。扬州是打造生态文化传承的典范城市:传承水生态文化、修复历史遗存(古城、古井、大运河文化带)、创建生态文明(历史文化名城、森林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联合国人居奖城市)、创新生态环境制度。扬州大力实施供水工程,实现区域供水全覆盖,保证扬州百姓全部能喝上干净、安全的长江水和运河水;秉持治城先治水的理念,编制《扬州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扬州市城市“清水活水”综合整治三年行动方案》,累计投资数以百亿计的资金,建设“不淹不涝”“清水活水”城市。在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开展以来,围绕构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水安全保障、水资源配置、水环境保护、水文化和水景观、水管理”等六大体系,大力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污水处理、防洪除涝、饮水安全、水资源调配、节水、护水、水源涵养林建设与水土保持、重要生态保护与维护、水文化与水景观”等十大工程。初步探索出“以治城先治水为理念,水系连通、清水活水为途径,江河安澜、水净景美为目标,传承文化、古今辉映为责任,还水于民、人水和谐共发展”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扬州模式” 和“治城先治水、治水重清水、清水需活水、活水要护水、护水必节水”系统建设的“扬州经验”。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率先提出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战略与方案,该战略已纳入国家《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裘裕新: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绍兴先后编制了四轮城市总体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对现存河道按“三纵、二环、六线、八池”进行保护整治,提出了“完善水网系统,保持水城格局”的保护目标,并建设环城河、运河园、曹娥江大闸风景区、曹娥城防景观带、新昌沃洲湖景区等工程。其中,环城河是绍兴城市的母亲河,1999年,绍兴市按照城市防洪、城建配套、环保、文化、旅游等五大功能,对环城河实施综合治理,在环城河的综合整治过程中,绍兴深入挖掘古越文化和水文化,以再现“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为目标,恢复部分历史原有古迹,在沿线景点中增加楹联匾额、刻字图雕、建筑铺装等,实施水环境整治,提升了景点的文化品位和城市景观建设内涵。运河园处于绍兴浙东古运河核心位置,西兴运河的精华地段。2002年、2003年,绍兴市以“运河文化、生态文化”为主题进行全面整治,全长4.5公里,全线以天然石材砌墈,取材尽量采用老条石,全园路面均以老石板铺面,创造古运河历史韵味。移建或组建古桥有20余座,景观建设实现与水文化、历史文化、名人文化的融合,成为中国大运河申遗的示范工程。

绍兴

  04

  水文化利用

  多方面利用水文化VS“坐着乌篷游绍兴”

  高永青:今天的扬州水文化利用包括了饮茶、沐浴、温泉、居住和旅游等。从“沐浴之都”来说,扬州沐浴历史达2000多年。扬州是“中国温泉城”,温泉除了沐浴,还进入酒店、小区。扬州的生态宜居举世闻名,这与沿河风光带的建设、水利工程的靓化、碧水工程带来的诗意栖居密不可分。扬州在长三角黄金旅游带、长江沿岸旅游带、淮河流域旅游带和大运河旅游带中均具有独特的地位,处于“工”字形构架的中心点位置,水旅游是扬州城市旅游发展的核心。水旅游开发形成“核—团—轴”的空间整合模式。“核”是以扬州城区“两古一湖”(古城、古运河、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为核心的主板块,展示扬州古城遗址、古运河风光、园林风貌;“团”是东片的茱萸湾-凤凰岛-湾头古镇生态休闲度假区,南片的润扬森林公园、沿江生态林和瓜洲古渡为主的滨江风情休闲度假区,西片的仪征山林运动休闲度假区和北片高宝邵伯湖湿地休闲度假区为四个组团旅游空间,“轴”是指南北走向的三湖(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一河(运河)水乡旅游轴和东西走向的沿江旅游轴,两轴成“T”字型,交汇于“瓜洲古渡-润扬森林公园”旅游空间。现在扬州的水上游览线有:以游瘦西湖为主的乾隆水上游览线、古运河水上游览线暨古运河夜游、古运河-二道河-瘦西湖“绿杨城郭水上风情游”、扬州-邵伯-高邮“大运河水上游线”。

  裘裕新:近年来,绍兴推出“坐着乌篷游绍兴”响亮口号。这取决于这几年绍兴对水环境的有效整治,水体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坐着乌篷游绍兴”具有不可复制性,是一个涉及乌篷船、水乡风貌、城市景观、民俗风情、生活样态、文物古迹、文化传统、历史记忆的综合性文化旅游大项目,目的是把绍兴的各种文化优势,通过水上游览线,将分散的旅游景点组织起来,将不同时代的文物古迹串联起来,将不同形态的旅游资源整合起来,形成一种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综合配套,感受强烈的旅游产品。

  绍兴水城是历史留下的遗产。“坐着乌篷游绍兴”,既可以观赏传统的水乡风貌,又可通过水陆换乘,由船行改为步行,深入小巷深处,观赏古城风貌。这种水乡风貌与古城风貌交相辉映的地方特色,是绍兴这座“江南水乡风光城市”的生动写照。鲁迅先生说得好,“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

  绍兴水城保护利用正在健康发展,特别是2019年《绍兴古城保护利用条例》的颁布实施,对水城保护利用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水城保护利用正以项目群的形式向前推进。经过这么多年实践与探索,绍兴水城从保护理念、利用思路到设计方案,已经渐趋成熟,绍兴正向着千年古城复兴的目标迈进。

  【点评】

  人类对水资源的认识和利用经历了从水利水电、水产水运、给水排水向水景观、水文化、水旅游的认识过程,水资源舒适性生态服务功能日益突出,水的休闲旅游功能开发受到广泛关注。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休闲生活质量提高,生态性、文化性和休闲性成为滨水旅游城市开发水旅游资源的宗旨。

  扬州近年来开展沿江、沿湖、沿河的美化,优化水网、优化水质、优化河湄,实施河道再造,对古运河、二道河、小秦淮河等河道疏浚整治。同时,以水串景,以水串文,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文聚,打造了一条条“绿色项链”、水文化长廊,建设了一个个水文化广场。建议今后还需要进一步拓展“以文助水”活动,开展水上运动、水文化艺术表演。目前已经开展了古运河花船巡演等活动,但多元化、品牌化还需要加强,努力形成扬州的文化品牌、旅游品牌。

  绍兴水文化表现在水乡外部的、物化的村落、农田、小桥、流水、人家、乌篷船等构成要件,有机构成水乡的整体布局;表现在内在的、精神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构成要素,有机构成了独特的水乡风情。绍兴在水文化的弘扬中注重了民众化,彰显了独特性,传承了地域性,但绍兴的水利文献达1400多种,如何传承利用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课题。(朱广盛 吴年华 王鑫 程建平 程曦 曹晓荣 司新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