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湖与运河:湖因运河而生,运河因湖而畅

2021年02月18日 10:39:15 来源:洪泽报

  中国运河申遗报告用了10幅图片,其中一幅是洪泽湖。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专家报告约8分钟时间,其中三分之一讲的是洪泽湖大堤。洪泽湖为中国运河申遗成功作出了突出贡献。

  洪泽湖区域运河文化底蕴深厚,淮河从盱眙流至龟山即进入洪泽湖,向东北穿过洪泽湖到淮安区(古称山阳)古末口,这段河面比较宽阔,历史上也是黄金水道,千舟竞发,帆樯林立。

  而邗城(今扬州市江都区)至末口(今淮安市)的邗沟,是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争霸中原所开凿。吴王夫差继开邗沟之后第二次开凿由末口向北的运河——菏水,使末口成为运河南北、淮河东西内河水路运输的枢纽与咽喉,把我国江南吴越文化、楚文化和齐鲁文化为代表的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四大流域文化的交流沟通了,形成了我国东部沿海诸侯国(即现代浙江、江苏、山东沿海经济发达的三省)的文化交流地带,领先于我国的中部、西部和北部。我国史学大师范文澜对吴王夫差两次开凿运河评价说:“南北水上交通却从此创出新局面。”从此,夫差开邗沟在末口处与淮河交汇,舟楫经末口可北达齐鲁,转淮河可西通皖豫,甚至可达长安(今西安),古老的运河与淮河及洪泽湖共命运了。

  泗州城(清康熙年间因大水沉入洪泽湖底)曾经是历史上淮河流域的一座重要都市,它扼守淮河两岸及南北大运河由淮河入汴河的南端口岸,具有突出的战略、交通和经济地位。泗州城始建于北周,隋朝时毁于战乱,唐代重新兴建。泗州城地处淮河下游,汴河之口,为中原区域之襟喉,南北交通之要冲,政治、经济、军事地位十分重要,漕运事业日渐兴旺。南北朝时齐兴泗州,直至康熙十九年(公元1696年)沉入洪泽湖底,泗州城一直是运河沿线的重要都市。隋唐运河是当时东西交通大动脉,由于黄河夺淮,以后水灾常闹,运道不畅,漕运受阻。

  隋唐大运河借用淮河航道,可是,淮河进入低洼的洪泽湖区后,水面宽阔,风急浪高,一路通畅到这个地方就变得非常危险,船沉人亡的事情经常发生。在这种情况下,位于淮河和富陵湖之滨的洪泽镇,就成为了很好的避风港。北宋以当年的洪泽镇为枢纽,先后开挖沙河、洪泽新河、龟山运河,累计160里,以保京都物资供应。“岁必六百万石”,“有时多达七百万石,乃供应有余。”“夕洪泽镇市,人烟繁华,倍于淮阴”。洪泽湖运河开通以后,南北运河实现了畅通无险。随着这些运河的通航,洪泽镇又进入一个鼎盛时期。清江浦南船北马,成为运河沿线四大名都,这是后来明清之际之事。

  元、明、清首都长期设在北京,物资保障均赖漕运,到了乾隆王朝时“经国之要务,唯治河与漕运”,而高家堰乃为“关键”。

  明末著名的治河专家潘季驯提出的“蓄清刷黄济运”方略的连续实施,高家堰、洪泽湖的作用日益突显。潘季驯认为:“清口乃黄淮交会之所,运道必经之处,稍有浅阻,便非利涉。但欲其通利,须令全淮之水尽由此出,则力能敌黄,不能沙垫。偶遇黄水先发,淮水尚微,河沙逆上,不免浅阻。然黄退淮行,深复如故,不为害也。”(《河防一览 河防险要》)这一思想指导,主张大筑高家堰,蓄全淮之水于洪泽湖内,抬高水位,使淮水全出清口,以敌黄河之强,不使黄水倒灌入湖。潘季驯采取这些措施后,“使黄、淮力全,涓滴悉趋于海,则力强且专,下流之积沙自去,海不浚而辟,河不挑而深,所谓固堤即以导河,导河即以浚海也。”运河也因此畅通了。

  “洪泽湖与运河之间的关系是:湖因运河而生,运河因湖而畅。”2017年8月在洪泽区举办的洪泽湖和运河文化研讨会上,专家们形成共识。康熙年间,泗州城、洪泽镇都沉入湖底,但洪泽湖作为运河通道性质非但没有改变,其作用更为关键,特别是上达皖豫,乃为必经之地。为保运河畅通,清朝靳辅奉命又疏浚七条引河连接洪泽湖和中运河,其中张福河至今仍发挥作用。张福河,是淮河昔日的一条支流。它南通洪泽湖,北接码头的古运口,这条河虽不宽,但是它起的作用非常之大。古时候每当运口干枯无水的时候皆是通过这条河引水济运。明末清初,是洪水严重泛滥时期,黄河水经常从清口等地倒灌淮河,洪泽湖成为黄河下游的主要滞洪区,泥沙在湖区北部沉淀。康熙初年,洪泽湖区北部等地大部淤高,洪泽湖大堤也淤没几尺,北部渐成陆地,湖水难以从清口排泄。为了把水引走,先后开了张福河等引河,将洪泽湖水引入清口泄出。这些引河都有它们自身经历,而且早已湮废。至今仍然存在的当年七条引河之一的张福河,历经三百年,长流不衰、奔腾不息,是20世纪50年代以前洪泽湖唯一的一条通江入海并贯通运河的河流。解放以后,国家和地方政府进行逢湾取直疏浚,使张福河通过大运河古运口成为淮安城区唯一通往洪泽湖的行道。张福河至今仍担负着泄洪、航运和灌溉供水的任务。

  新中国成立后,大规模治淮,苏北灌溉总渠开挖、淮河入江水道治理、张福河疏浚、淮阴闸加固、三河船闸的修建、高良涧复线船闸的修建、老子山新船坞的修建、洪泽湖避风港的修建、淮安水上立交的修建,都使洪泽湖枢纽地位进一步得到提升、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建成于1952年的苏北灌溉总渠,位于洪泽湖北端,在淮安市淮安区与大运河交汇。而且交汇处形成了一片极大的水域,分流向东的流入黄海,南下的与长江相连。据1952年5月15日出版的《苏北日报》报道,当时,在西到洪泽湖畔东至黄海之滨全长168公里的工地上,参与苏北灌溉总渠建设的民工共有119万,硬是用手挖肩挑车推,完成了整个工程7000多万立方米土方任务。苏北灌溉总渠建成几年后,1956年11月至1957年6月,京杭大运河扬州段才开始大规模整治。据后来的考证,1952年5月和10月,三批世界各国的友人分别前来苏北灌溉总渠参观。他们听了介绍后激动地说:“《圣经》上说要修一条通往天堂之路,靠精神力量没有修起来,如今中国人民靠自己的双手正在修一条天堂之路。”苏北灌溉总渠既是淮河通过洪泽湖排洪入海出路之一,又是引洪泽湖水发展废黄河以南地区灌溉,并辅助总渠北部地区排涝及兼有航运、发电等多功能的河道,也是洪泽湖通往大运河的重要河道。如今,高良涧复线船闸已成为洪泽湖进入苏北灌溉总渠、沟通京杭大运河的水上咽喉要道,常年过往苏、皖、豫等省船舶,承担着煤炭、粮食、石油、建材等重要物资的运输通行重任,2019年1至11月底,通过船只9.6万余艘,通航量近5000万吨。

  淮河入江水道,位于洪泽湖南端,是淮河下游的主要排洪河道,全长157.2千米,北始于洪泽湖三河闸,南至长江北岸三江营,可将淮河上中游70%以上的洪水排泄入江,同时也承泄沿线宝应湖、高邮湖及里下河部分地区涝水,还承担着航运任务。而扬州市邵伯湖恰恰是淮河入江泄洪水道与京杭大运河交汇的必经之地。建成于1970年的三河船闸是洪泽湖大堤的穿堤建筑物,具有重要的防洪地位,同时也是洪泽湖至高邮湖、宝应湖以及大运河的主要航道之一,大大缩短了淮河与大运河之间的航行距离,为里下河地区的防洪保安和经济繁荣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目前年通过船只8300余艘,年通航量400余万吨。

  (说明:七引河是潘季驯首开的,到了靳辅时期淤积了两条,还有五条)

  原载于《洪泽报》 2020年06月05日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