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运河复航记

2021年08月14日 08:17:33 来源:经济日报

  “远看通州城啊,好大一条船啊,高高燃灯塔啊……嗨呀喔呀!”从今年6月26日起,大运河通州段40公里航道实现全线通航,这首富有节奏感的“船工号子”,重现了古运河上漕运兴盛之景。

  京杭大运河从通州到天津段,被称为北运河。北运河一段时期因过度开发而发生生态危机。近年来,通过水生态重构、水质监测等措施,北运河从一条排水河逐渐变成了生态河,为通州段全线旅游通航奠定基础。从黑臭水体到水清岸绿的北运河蝶变,正是首都北京探索新时代人水和谐的经典案例。

  守护水脉

  千百年来,北运河是南粮北调的重要通道,见证了历史上万舟云集、千帆竞发的漕运盛景。流动的北运河水曾为北京城供应物资给养、承载南来北往客商,为通州百姓提供物资、营造通州特色景观,留下丰富文化遗产,孕育了城市记忆。

  不过,步入上世纪80年代后,随着城市发展,流入河道的生活污水大大增加;沿岸建起的化工厂、养殖场把工业污水和养殖废弃物无序入河,污染源也渐渐增多。最差的时候,北运河的水质一度处于劣V类。

  当务之急,是减轻河水的恶臭。一场北运河“还清战役”就此展开。从编制完成北运河流域水系综合治理规划,到先后实施三轮“三年污水治理行动计划”,再到全面推进河长制,开展“清河行动”,历经20余年,北运河流域内的水环境逐年好转。

  杨子超是北京市北运河管理处水生态环境科科长,从排洪河道到生态河道,他既是参与者又是见证者:“水务部门通过细水急流、人工涌浪、闸门轮调等生态调度,不断改善北运河水生态环境。”杨子超说,从截污治污、铺设管线,到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北运河流域污水治理收效显著。作为起源于北京且唯一常年有水的河,北运河已从过去市民躲之不及的臭水沟,变成如今市民沿河散步的生态河。

  透明度是衡量水质一个直观的感官指标。就在5年前,北运河水质透明度还只有二三十厘米,而今水质最佳状态的透明度在1米左右。北运河管理处定期对水质进行监测显示,无论是COD(化学需氧量)、总磷、总氮,还是溶解氧指标均有改善,这从客观上反映出运河水质不断提升。

  过去,作为城市防洪排涝河道的北运河常年了无生机,水务部门利用北运河五河交汇处的槽蓄能力,实施“潮汐式”置换水体,营造复杂生境,水体生态及自净能力持续恢复和改善。截至目前,北运河河道里已监测到10余种鱼类,甚至连对环境挑剔的水鸟近几年也不断增多。

  高效用水

  河道恢复生态,需要大量水源。北京作为水资源缺乏城市,其河道、湖泊自然补水能力不足,居民饮用水尚需从南方调度,打造生态河的水源又从哪里来?答案:再生水。

  在北京南四环外的凉水河畔,坐落着一座现代化再生水厂——北京排水集团槐房再生水厂。这是北京首座、也是亚洲顶级的全封闭式地下再生水厂。其每天处理污水能力为60万立方米,相当于200万个家庭的日排水量。一入大门,掩映在绿树红花下的“一亩泉湿地”映入眼帘,蜿蜒的木栈道被灌木丛包围,延伸在翠绿的花草河谷之中。供游客观赏的湿地配水池清澈见底,不时有锦鲤游来游去,仿佛置身一座绿意盎然的花园。

  在湿地公园对面,除了几栋办公楼外,并未看到污水处理池。正当记者纳闷再生水厂身在何处之时,前来讲解的工作人员张祖敏道出了答案:“其实就在我们脚下。湿地公园所在地,就是水厂的‘屋顶’。而我们看到的湿地景观,正是来自再生水厂生产的达到地表准IV标准的再生水。”他告诉记者,与传统地上再生水厂相比,槐房再生水厂更加突出生态性,“水厂全地下设计,既节约了宝贵的土地资源,又能实现绿色生产,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不会影响周边居民生活”。

  走进地下一层的生物池处理车间,犹如一座“地下宫殿”。几名工人正在车间中央位置进行膜组器清洁作业,走在车间外围通道,根本看不出来这里在进行再生水的生物处理,不仅没有异味,噪音也很小。这时,运营部技术员毕铭达拆开脚下一块蓝色的金属盖板,记者才看见脚下来回“打转儿”的污水。他告诉记者,在这蓝色盖板下的就是膜池。在膜池里,由北京排水集团研发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中控纤维膜技术——北排膜组器,成为污水变清的关键。

  “这种膜由千分之一头发丝细的膜丝组成,一组膜组器如同一把能筛除污水中细菌、病毒的‘筛子’。浑浊的污水经这一‘筛’,再经臭氧接触池和紫外消毒间的双重消毒,就能变为主要指标达到地表IV类的再生水,出厂的清水将从这里源源不断流向附近河道水域。”毕铭达说。

  水生态建设是一个整体。北京市开展的新一轮“三年污水治理行动计划”,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新建再生水利用设施。一座座再生水厂的修建和北运河的命运息息相关。槐房再生水厂生产的再生水,经由小龙河、凉水河,最终将汇入九河下梢的北运河,成为北运河稳定的补给水源,也成为北京高效利用再生水的一个缩影。如今,北京再生水用途已由绿化、洗车、冲厕等逐步推广到工业、河湖环境及道路浇洒等方面。

  近年来,北京在加强污水处理、提升污水处理标准的同时,加快再生水利用,扩大其用途和用量。北京市水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如今,全市再生水利用量达到12亿立方米,占北京年度水资源配置总量近三成,再生水已经成为北京不可或缺的重要水源。

  看见未来

  一条河折射一座城。一场场碧水攻坚战,让北京城因水而美,更因水而荣。

  在北运河北关闸附近的五河交汇处,是一条健康绿道的起点,记者骑着单车一路沿岸骑行,但见两岸郁郁葱葱,河面吹来徐徐清风,运动爱好者沿着步道骑行、慢跑,不时有水鸟停靠在栈道的护栏上。水务部门通过北运河综合治理工程,在沿线两岸打造绿色生态走廊,建设慢行系统、观景台等服务设施,增添运河文化元素,让市民有船乘、有景赏。

  “以往让人退避三舍的河岸,如今多了老人遛弯、小孩嬉戏的身影。”65岁的王洪旺在北京通州生活30多年,这一天专门从梨园骑车来到运潮减河,“原来这里都是土路,现在水面也清了,河岸边有公园,有幼儿园,还有轮滑中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曾经古桥纵横、河埠林立、古屋比邻、商铺连绵的运河流淌千年,不仅存留下物质遗产,更成为隐性文化纽带。古老的大运河流淌进新时代,与依河而建的通州城——北京城市副中心为伴。

  从北运河大桥出发,沿云帆路向北运河下游方向行驶约15分钟,就来到了今年新修建完成的甘棠船闸。在船闸闸首位置,“甘棠鱼跃”的标语映入眼帘,两块浮雕墙上复刻了绘制于清朝乾隆年间的《潞河督运图》,再现了当时北运河漕运经济、商贸及民俗盛况。船闸中心绿岛的3座白帆,则参照过去京杭大运河游船进行仿真还原。眺望河岸远处,通州商务区高楼林立,大运河森林公园郁郁葱葱,成为北运河复兴的最好见证。

  运河之光的重新绽放,不仅让北运河水系居民共享水环境治理成果,也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构建商业综合体、发展运河夜间经济、打造大运河文化旅游5A级景区……北京城市副中心自信亮出“水岸经济”名片。目前,重点承载总部经济等商务服务功能的运河商务区初具规模,一批批优质企业看好运河发展前景主动落地布局,就连堤内村庄也依托北运河的通航探索开发民俗资源和特色美食。

  大运河北京段全线旅游通航,不只是一段简单的距离或一个简单的数字,更代表了对运河精神的弘扬和传承。同时,北运河廊坊段同步实现通航,这意味着京冀运河有望实现互联互通,两地游客游船通行不再是梦想。

  在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中,北京城市副中心正通过深入挖掘运河文化内涵,讲好运河故事,加强文化传承,打造古今同辉的人文运河、生态运河、魅力运河。曾经,通州因运河而兴。如今,城市副中心又依运河而建。运河为城市带来灵气,“枕水而居”的运河人,也将迎来美好而崭新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