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大运河,一部武侠志

2021年08月14日 08:20:36 来源:现代快报

  一条大运河,一部武侠志!

  不少读者在后台踊跃留言,想深入了解,大运河究竟跟刀光剑影的武侠世界,有什么关系。

  这么说吧,大运河两千五百载时光悠悠而过,催生了林立的门派,传播了大量拳种,还孕育了一代代大侠。

  水流东去,见惯了那些快意恩仇的、行侠仗义的、缠绵悱恻的、至死不渝的,故垒岸边。

  这次,我们就好好聊聊,这部运河畔的武侠志。

燕赵地多闻悲歌士,挑粪工拦路莽镖师

  自古燕赵之地,多慷慨悲歌之士。

  风萧萧兮易水寒,荆轲远走秦宫,剑指秦王,此为义。

  浑身是胆赵子龙,单骑救主,杀个七进七出,此为忠。

  侠义精神在这片土地上从未远走。

  运河两岸,一直流传着一句俗语:“镖不喊沧”。

  此话怎讲?

  古代官家巨富想要运送财物,沧州作为重要的水陆枢纽,一定是绕不过去的。

  押送财务的镖师,不管你打哪来到哪去,不管你多大的本事,经过此处,必须放下镖旗,悄悄通过。

  谁要是敢大张旗鼓,招摇过市,沧州的练家子分分钟给他点颜色瞧瞧。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疯癫客”金恩忠就在他的《国术名人录》里记载了这么一件事。

  话说,有辆镖车大摇大摆进了沧州城,也惊动了武师李凤岗。

  李凤岗这个人比较有个性,“乃以粪筐赤足着布衫布裤”,作拾粪状,挡住了大车的去路。

  “不想死的给我滚开!”(欲速死乎,须即滚开!)车上镖师挺没礼貌。

  李凤岗没搭理他,继续“以粪叉迎头铲粪”,拿起他的小叉子戳戳戳……

  “你小子是不是聋?”(尔小子聋乎?)习武之人脾气火爆,镖师一下跳下车,虎背熊腰的个头,胳膊四楞起筋线。

  李凤岗还是没理他,继续拿着小叉子戳戳戳……

  “找茬是吧!”(抑或寻对头耶?)镖师挥拳就打,想不到,原先干巴瘦的挑粪工,眼里寒光一闪,一把抓住镖师手腕。

  运劲一推,直接把镖师扔了出去,周围人无不惊呼。李凤岗又拿起他的小叉子戳戳戳……

  乾隆《沧州志》说:“沧邑俗劲武,尚气力,轻生死,自古以节气著闻……一旦有事,披肝胆,出死力,以捍卫乡间,虽捐弃顶踵而不恤。”

  诚不我欺。

津门水濯洗英雄胆,霍元甲精武扬国威

  早在先秦时期,天津的武术就已然萌芽。

  随着大运河的开通,这里以其独特的战略位置,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

  明清时期,这片集京师门户、交通枢纽、军事要地、商业重镇于一体的土地,诞生了无数英雄人物。

  比如,霍元甲。

  聊霍元甲要从一项古老的拳种说起,相传子午门有三十六杀手功,燕青拳也叫迷踪拳,乃是其中之一。

  第六代传人霍恩第年轻时打遍天下难逢敌手,人到中年,回到天津老家务农,教霍家子弟习文练武。

  儿子霍元甲,幼年体弱多病,霍恩第不肯让他习武,拒不授艺。

  但霍元甲志存高远,经常趁父亲教授兄弟之机,偷偷记下招式,跑到僻静的枣林里训练。

  日子久了,霍恩第对此有所察觉,也是有感于儿子的诚心实意,经常给予点拨。

  天赋异禀,再加上后天的努力,羸弱的霍元甲不仅越长越结实,而且力大无比。

  在药店打工期间,他一度挑动千斤药材,力推两块大青石,人们送给他一个绰号:“霍大力士”。

霍元甲

  1901年,“霍大力士”遇上了“俄国大力士”。彼时,一个叫斯其凡洛夫的俄国人来到天津戏园表演,叫嚣跟中国人比武。

  霍元甲不含糊,当即决定迎战。谁成想,还没打俄国大力士就怂了,临阵求饶,登报认错,灰溜溜地离开了天津。

  1909年,“霍大力士”又碰上了“英国大力士”。这个叫奥彼音的英国人在上海摆下擂台,称中国人是“东亚病夫”,引得上海民众十分不满。

  这时候大家想起了那个战胜俄国大力士的霍元甲。霍元甲与奥彼音约下时间地点,比赛规则。

  比赛当天,戏剧性的一幕重演了,英国人奥彼音脚底抹油,溜了。

  “不战而胜,有什么可骄傲的。”日本柔道会挑选了十几名高手,决定会会这个霍元甲。

  霍元甲也憋着一肚子火,怎么没打,一个两个全跑了,正好来了一帮日本人,他跟徒弟刘振声,噼里啪啦全给打翻在地。

  日本领队还想耍赖,黑手伤人,结果霍元甲用肘急磕其臂,直接把领队打到骨断筋折。

  第二年夏天,霍元甲在农劲荪等人帮助下,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精武体操会”。

  这就是后来人们熟知的“精武门”。

西域客徒手战群倭,金钟罩运河显神通

  京杭大运河在山东开通后,济宁凭借着融汇南北、沟通东西的地理优势,成为水路通衢、南北重镇。

  南来北往客,在这里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武林传说。

  其中最传奇的,莫过一位来自西域的青年,查密尔。

  相传在明代,倭寇屡屡犯边,戚继光奉命抗倭。其麾下,有一名来自西域的青年,此人练得一手好武艺,杀敌无数。

  他不出招则已,一出招如游龙飞凤,快比电掣,勇比猛虎,与人们常见的中原武学有所不同。

  倭乱平定之后,查密尔定居在了济宁,并将自己的这一手好武艺,传给了当地百姓。

  后来,他又将自己的结拜兄弟滑宗岐引荐到这个地方,二人共同授拳,百姓把查密尔教授的称为查拳,滑宗岐的叫作滑拳,直至今天。

  运河水从山东流到了江苏,河道两岸从来不乏武林旧事。

  过了滕州不远就是徐州,清代咸丰年间,有名滕州商人在徐州经营着一座码头,生意火得要命。

  生意一好,自然有人眼红,这不,一群泼皮无赖来砸场子了。不堪其扰,商人请来了一群高手迎战。

  这其中就有个叫贾尚达的“金钟罩”。此人身材魁梧,膀大腰圆,泼皮见了也不敢造次。

  但毕竟是刀尖舔血的小混混,要是这样被吓跑就太没面子了。他们与商人约定,如若能三拳把贾尚达打下河去,码头归他们所有。

  如若不能,他们打道回府,永不来犯。贾尚达哈哈大笑,往椅子上一坐,“你们来吧!”

  此时,一个泼皮使出了吃奶的劲,直取贾尚达胸口。贾尚达不闪不避,只听“咔吧”一声!

  “糟,一定是贾尚达的胸口骨折了。”商人心中大骇,举目看去,贾尚达仍然笑眯眯地坐着。

  倒是旁边的泼皮无赖,举着断掉手腕,躺在地上呻吟不止。

展熊飞搭救包龙图,甘凤池耄耋归金陵

  《武进县志》记载:阳湖拳为宋代南侠常州人展昭所创,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展昭展熊飞,一个评书听众再熟悉不过的名字。

  自幼习武,武艺高强,善轻功,会袖箭,剑法绝伦,文武双全,兵刃为巨阙剑。

  他的名字与包公的名字时常绑定在一起。

  起初,包拯进京赶考,金龙寺凶僧起了歹意,要取其性命。正是展昭及时出手,救了包拯一命。

  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他又多次搭救包拯,可谓功绩累累。

  最后,他也被皇上御封为御前四品带刀护卫,封号“御猫”,在开封府供职。可算是《三侠五义》中最受青睐的角色之一。

  巧合的是,同样作为阳湖拳习练者的甘凤池。他的名字,也让全国的评书听众难以忘怀。

  甘凤池原是南京人氏,自小父母双亡、孤苦伶仃,自幼不喜读书,却爱好武功,结交江湖侠客。

  《甘凤池传》说他勇力绝人,能提牛击虎。吴敬梓所著《儒林外史》中的义士凤老爹写的也是他。

  在野史的铺陈,以及评书老艺人的演绎中,甘凤池的形象复杂而多变。

  有人绘声绘色地描绘,他在除强扶弱后,拂袖而去,千山暮雪独行天下。

  有人快意恩仇地演绎,他是如何协助女侠吕四娘闯入清宫行刺雍正皇帝。

  有人咬牙切齿地讲述,他以血滴子屠杀了大量江湖人士,掀起腥风血雨。

  还有人无不伤感地说,在躲避清兵的追杀后,他终于回到南京,耄耋之年魂归故里。

  可以说一万个人眼里,有一万个甘凤池。

唐神手传艺扬州城,张铁腿力保生辰纲

  说起扬州城里流传最广的武术,必有西凉掌一席之地。

  这种掌法的来源众说纷纷,有人说这个是西凉人五虎上将马超创的,还有人说这个是少林高僧自创的。

  不管哪种说法,来头都不小。

  看到这,有些人不免心生疑惑:可这扬州城,不“西”,也不“凉”啊。这种掌法为什么会在这里开枝散叶呢?

  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个叫唐殿卿的人。

  唐殿卿教过李鸿章的后人,做过李府的保镖,什么拳法、掌法、梅花枪、梨花枪无一不精,人称“神手”。

  李府出来的高手,自然在民间有很多拥趸,扬州的盐商们花了大价钱,把他请到扬州,好酒好肉招待着。

李鸿章

  盐商们当然不是傻子,彼时运河上暗潮汹涌,多少土匪盐枭,连官府都奈何不得。这时候请来一位绝世高手,就犹如有了根定海神针。

  同样被请来扬州的,还有“铁腿”张庆恒。张庆恒是大侠霍元甲的同乡,闯关东学了一套戳脚功夫,独步武林。

  他开设镖局,主要承接的业务就是护送“生辰纲”,从扬州到北京,不管河道还是土匪,大都听过“张铁腿”的威名。

  身在晚清,张庆恒也无可奈何地经历了时代的巨变。民国了,火车轮船来了,他渐渐发现——

  再没有“生辰纲”,也再不需要“铁腿”了。

  那些运河上的恩怨情仇,也都随着水流东去。

  他选择这座见证了运河兴衰的城市作为自己的落脚点,开馆授徒,把戳脚的功夫留在这片土地之上。

  鸥鹭竞飞,北去南来。

  两千五百载,运河的开凿、开通与漕运的进行,对沿线地区物质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渐渐地,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也应运而生。而武术,也正是这万千生活方式中的一种。

 

  镖局、镖师、血滴子、金钟罩……无疑,这些词汇离我们生活越来越远了。

  但是,提起霍元甲、提起展雄飞,我们依然能感到原始的感动。

 

  因为那些刀光剑影,就和运河的汩汩细流一样,流淌在我们的基因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