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还原中国人精神原乡

2021年08月05日 16:02:24 来源:民生周刊

  大运河,是中国人的精神原乡。

  盛唐开篇,之于扬州有特别意义。隋炀帝开凿联通大运河,真正意义上沟通了中国南北,大运河是在邗沟的基础上进行扩掘、连接和延伸,这奠定了扬州在整个运河文化中独一无二的地位。

  有原乡,就有原点。扬州,就是那个原点。

  《左传》载:哀公九年,吴城邗,沟通江淮。这是大运河水系中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运河。它讲述的历史是: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

  邗沟是大运河最早的一段,最初的模样。邗城,就是最初的扬州。扬州,当之无愧中国大运河的原点,中国大运河哺育的运河长子。

  从空中看去,如果把中国最长的河流长江作为X轴,把世界最长的中国大运河作为Y轴,坐标轴原点,正好是扬州。

  在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杰看来,如果把历史的长河作为这个虚拟坐标的Z轴,扬州,还是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自然,现如今,也是长江经济带、大运河文化带这两大国家战略的交汇原点。

  国学大师钱穆说,“瓶水冷而知天寒,扬州一地之兴衰,可以乩国运”。意思是说,是不是盛世,只要看扬州就知道了,扬州是盛世的晴雨表。

  这一切都缘于运河。从古代至现代,运河决定城市兴衰,更与国运息息相关。

  三度崛起

  扬州第一次从中国版图崛起,始于西汉,为中国历史上的“汉武”盛世作了注解。又一个吴王刘濞,受封吴地,定都广陵。“围海煮盐,开山铸铜”,他承继了吴王夫差的伟业,向大海边开挖了一条盐运河,解决盐运问题,一时富甲一方,繁盛之至。当时天下银钱有一半出自吴国。

  扬州第二次从中国版图崛起,无可替代地成为大唐的盛世符号。从唐开始,沿大运河持续运行的漕运系统和漕运管理制度,实现了南北资源和物产的大跨度调配,沟通了国家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因运而兴,因运而生”,扬州作为维系大一统中央政权的漕运中心和商品经济的中心,在这种独特的二元结构中,繁荣指数以乘数效应放大。大唐时代,扬州繁盛天下第一。

  元代,扬州持续着它商业城市的高光时刻,成为重要的国际都会。马可·波罗在他著名的游记里记载了他担任扬州总管3年的种种奇遇。

  明清,扬州越来越稳固了它作为漕粮北运的门户地位,“四方客旅杂寓其间,人物富盛,为诸邑最”,作为两准盐运使的驻地,成为全国的金融中心,“扬州富甲天下”。

  扬州第三次从中国版图崛起,是中国“康乾盛世”最理想的晴雨表。清代康熙、乾隆的数次南巡均以扬州作为主要驻跸之地。清朝将漕、盐、河称为“东南三大政”,扬州兼三者之利,号称东南第一大都会。

  扬州境内的运河,从瓜洲至宝应全长125公里。与2000多年前的古邗沟基本吻合,与隋炀帝开凿的运河则完全契合。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大运河,扬州市共有6段河道和10个遗产点列入申遗点段,成为大运河全线列入遗产最多的遗产区。

  古邗沟故道,扬州古运河道,是扬州首次崛起的童年记忆。瓜洲运河河道,是扬州二度崛起的青春华彩篇章。邵伯明清大运河故道、里运河(高邮明清大运河故道)、淮扬运河扬州段,是扬州三度梅开的盛年履历。

  刘堡减水闸、盂城驿、邵伯古堤、邵伯码头……历数着扬州世界遗产的10个遗产点,特别是瘦西湖、天宁寺行宫、个园、汪鲁门宅古建筑群、卢绍绪盐商古建筑群、盐宗庙,让“康乾盛世”里的扬州,依然会穿过历史的云烟,清晰而生动地向我们走来。

  原点内的原创

  从扬州运河最南端的瓜洲向北,进入市区,运河在这里形成了三个湾,这是古代大运河卓越的水工设计。如今,在运河三湾风景区,一艘“巨轮”横卧,唐风古韵,气势恢宏。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设计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形似扬帆远航,乘风破浪。旁侧的大运塔塔高近百米,游人可通过馆顶建设的长虹卧波式长廊进入高塔。

  大运塔南边是曾做康熙、乾隆行宫的高旻寺天中塔,北边是曾做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起点的文峰塔,三塔在运河边形成了“三塔映三湾”的壮丽景观。这座全流域、全时段、全方位展示大运河文化和历史的“百科全书”式的展馆,成为中国大运河全线的新地标。

  2020年1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扬州视察调研时,专门来到三湾,他指出,千百年来,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希望大家共同保护好大运河,使运河永远造福人民。

  然而,曾几何时,古运河三湾段曾经是扬州市南部的化工区,农药厂、皮革厂、水泥厂等80多家污染企业,将运河生态环境彻底破坏。2014年起,扬州按照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理念,对运河三湾段开展了全面治理;2017年9月,运河三湾成为风景秀丽的湿地公园。

  “这只是加强大运河扬州段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缩影”。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杰说,2015年,扬州市政府将《大运河扬州段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办法》列入2016年实体性规章制定计划,2017年2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在中国大运河沿线城市中开创了依法依规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先河。

  黄杰说,扬州的大运河遗产保护,是政府全部门、社会各界全面参与的文化自觉。这是扬州的原创。坐落在运河古道边的东关街,一两公里长,铺陈出扬州数千年的富庶与繁华,扬州一直精心保留着它昔日的岁月沉淀。扬州的老城区是整体保护,很多古城街巷依然可见向着运河陈列的鱼骨状清晰结构肌理。这些,都是在大运河申遗前的若干年就在坚持了。

  扬州的原创,还体现在起点的高度。扬州市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刘光明介绍说,扬州建立了遗产数字管理平台和监测预警系统,加大了遗产保护的科技含量。扬州还首倡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以南水北调清水通道为核心,保护长江、保护淮河、保护运河,修复生态,为南水北调输送一泓清水,坚定不移抓好长江环境问题整改、生态修复与产业转型升级,强力推进总投入300亿元的产业转型升级、清水活水、良好湖泊保护等工程,确保南水北调东线源头“清水北上”和淮河入江水道“清水南下”。

  扬州的原创,更体现在视野和格局的广度。作为“世界运河之都”,扬州已经连续14年举办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在大运河文化国际交流与文明对话中也已然扮演牵头人角色,朋友圈正越来越大,遍及五大洲。

  原创中的重生

  一部浩荡的运河史,也是运河两岸的城市发展史。城市在广阔的空间中沿着运河的脉络展开,被深深地打上了运河的烙印。从历史中走来,运河沿线仍是扬州的美丽中轴、创新高地。

  大运河文化带国家规划出台,扬州成为江苏省唯一一个全域划入规划核心区的地级市,让古运河重生,是扬州的抢答题。

  让古运河在新使命中重生。扬州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一期工程北延,使得从扬州北上的一江清水,沿中国大运河,源源不断保障京津冀与雄安新区稳定安全的水源供给。南水北调成为新使命下当代的新运河。扬州还实施大运河航道等级提升工程,年船舶通过量达3.6亿吨,相当于6条京沪高速公路的运量。

  推动古运河与古城融合重生。在5.09平方公里古城核心区,扬州修旧如旧,复兴老扬州的市井生活恢复老字号,让人们记住扬州的老味道,使文化旅游有了全新的体验。清晨,扬州古城内的皮市街上“网红”小店分列两侧,一批特色品牌店铺“古韵味”与“新文化”并存、“文艺范”和“烟火气”共生,城市文脉融入现代生活。而双东历史文化街区吃住行游购娱应有尽有,成为扬州文化旅游胜地;南河下历史文化街区则依托盐商文化和会馆遗址,成为扬州美食文化又一展示窗口;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发挥历史文化名人效应,突出市井文化,成为扬州文化创意众创空间。推动“文物单体保护”向“文化遗产区保护”转变,努力保持大运河历史的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文化的延续性。建设“人们心目中的扬州”和国际运河文化旅游目的地,让更多人在扬州领略古运河重生的魅力。

  推进古运河在文化注入中重生。新落成的扬州运河大剧院,地方曲艺演出深受市民欢迎;位于大运河遗产点个园对面的“扬州486非遗集聚区”,集聚了数百个世界级、国家级、省市级的非遗展示项目,包括雕版印刷、古琴艺术、扬州剪纸、扬州漆器鬁漆技艺、扬州玉雕等。486,正是大运河最早一段邗沟开凿的公元前年份,显示着扬州文化和大运河血浓于水的联系。

  有形的“美丽中轴”,亦是无形的精神脊梁。古运河如何重生?不是复古泥古,重返历史现场,而是在追求运河本体物态重生的同时,实现精神层面的复兴与赋能。

  (来源: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 记者 王晖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