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厅里的大运河”,流淌着文明与守望

2022年05月18日 15:10:41 来源:中国水运网

  5月18日,位于洛阳的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将正式开馆,该馆是国家“十三五”重点文化工程、国家大运河文化带的重要节点工程。

  在大运河沿线,在建或建成的大运河主题博物馆有好几座,除了即将开馆问世的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还有杭州的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扬州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等,那么,各大博物馆是如何凸显“运河特色”的?

  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

  尽显“隋唐韵” 尽展“河洛技”

  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的外观,最吸引人眼球的是位于顶部的一排垂直于地面的倒拱形外立面,有人说它像瓦当,有人说它像波浪,也有人说它像船帆……

  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的设计者、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李立表示,大家的理解都没有错,关于它的解读,“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此前,李立操刀设计了洛阳博物馆(新馆)和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在设计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时,他又是如何考虑的?

  “一座博物馆的设计理念与其定位息息相关,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的定位,要求我们既鲜明体现隋唐时代特征,又表现大运河文化主题。”李立说,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整体以“运河源、隋唐韵、河洛技”为设计理念。在设计之初,他从水利工程中提取拱形元素作为建筑的基本架构,让一道道拱形的结构支撑起一座宏伟的建筑,也撑起人们对运河文化遗产的历史记忆和想象空间。

  李立介绍,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的建筑材料和建造技术力图凸显洛阳的地方特点。比如,建筑主体的外立面大量使用了三彩釉面瓷砖,这种由洛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唐三彩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高水旺及其团队设计制作的创新建筑材料,在胎体原材料配方、釉料配方、烧制方法等方面,均有别于传统三彩工艺,制作难度大、技术要求高,是传统三彩工艺应用于现代装饰领域的一次创新实践。

  走进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首先来到了空间开阔的游客大厅,大厅西侧设有一面巨幅玻璃幕墙,太阳光透过玻璃洒进大厅,也照亮了置于大厅东侧的一艘大型古船模型。在大厅南侧,一条螺旋形步梯被数十根钢缆吊着,营造出“悬空”之感,颇有“网红打卡地”的潜质。

  古代中国为什么开凿运河?隋唐大运河经历了哪些变迁?一场文物对话的历史之旅,从“国运泱泱——隋唐大运河文化展”基本陈列开启。

  走进位于一层的基本陈列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布满三面墙体、高约15米、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的巨型浮雕作品《国脉》,它是目前国内博物馆最大尺寸的浮雕作品。浮雕中还镶嵌着模拟运河形态的LED屏幕,屏幕上放映着运河之上千帆驶过的动画视频。

  巨大的浮雕作品加上流动的运河屏幕,向观众展示了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的整体风貌,呈现出十分震撼的视觉效果。

  穿过序厅,就来到了“国运泱泱——隋唐大运河文化展”基本陈列展厅。该展览共分为“天工国运,一统中华”“千年运河,万物通济”“隋唐盛世,国运繁华”“古今辉映,源远流长”4个部分,讲述由隋唐大运河带来的都市繁荣和文化交流,展示位于隋唐大运河中心的洛阳的城市地位及大运河开凿的背景和技术成就,展现大运河这一人类的杰出创造及其所蕴含的独特价值。

  基本陈列布展工作正在有序进行,部分展柜里已经摆好了种类丰富的文物,展示了隋唐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丧葬习俗,以及房屋建造、水利设施建设取得的技术成就。

  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副馆长曹琥介绍,“国运泱泱——隋唐大运河文化展”展线上的文物有近千件,其中不少是首次亮相,比如回洛仓刻铭砖、“洛阳运河一号”古沉船等。

  此外,有别于“文物+讲解”的传统展览形式,该展不以文物数量取胜,而是试图将隋唐大运河整体“搬进”展厅。在这里,游客不仅能近距离观察、触摸从古洛河河道中打捞出的“洛阳运河一号”古沉船,还能走近从原洛阳棉纺织厂厂址整体搬迁来的隋唐时期粮食仓窖遗址,更能走进精致复原的新潭码头,与历史“对话”。

  走进二层展厅,文物展柜明显变少,取而代之的是满墙的“诗画运河”手绘壁画和人工搭建新潭码头、南市等复原场景,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运河沿岸的繁忙景象。

  二楼展厅外的一面高墙上,安装着一段长30米、高10米,总面积300平方米的古汴河河道剖面,在河道剖面上,粗糙的淤土块中夹杂着不少石块、瓦砾、瓷片、动物骨骼等,这些来自不同年代的沉积物,成为运河河道不断变迁的“时间密码”,向参观者展示大运河的历史变迁。

  旅途的最后,“城与运”沉浸式环幕影片作为尾声,将隋唐大运河沿线的一个个城市串联起来,生动展现城市与运河的千年邂逅。

  京杭大运河博物馆:

  从“眺望历史”到“触摸历史”

  拱宸桥,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区大关桥之北,是杭城古桥中最高最长的石拱桥。拱宸桥是京杭大运河的终点,这座具有300多年历史的桥梁,藏着运河百年的历史。

  位于拱宸桥边的杭州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是国内第一家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的大型专题博物馆。馆内承载着运河的前世今生。

  自古杭州便有“因河而兴”之说。隋代运河南北贯通,千里通波,使得钱塘郡升格为州;元代大运河全线开航,杭州成为运河最南端的城市,通过水路可直抵大都,繁华经贸使得杭州得到巨大发展;明清时期,运河畔的北关夜市往来辐辏,兴盛无二……修建京杭大运河博物馆的目的,即是记录和展示过往岁月中,运河所蕴藏的丰厚遗产。

  进入展厅,有一组单色群雕——运河的开凿者。开凿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从文献记载来看,中国大运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吴国的国王夫差为了北上争霸,开凿了从邗城到末口(即今天的扬州到淮安)的邗沟。在“古运河图”中可以清楚看到,邗沟全长150公里,是文字最早记载的一条人工河道。

  在第一展厅中,有一把考古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戈,距今已有2400多年历史,是博物馆中年代最早的一件文物。

  到隋唐以后,大运河的功能更多地体现在经济方面。有一张船票特别有意思。它是清朝末年的,上面印有“顺风快利”四字,表达了商家希望一帆风顺,早日获利的美好希望。

  大运河浙江段堪称“活着的文化遗产”,是跨流域的大型水运体系,涉及太湖、钱塘江、曹娥江、甬江等自然水域,构成复杂,迄今仍承担着繁重的航运任务。展厅地上是一条流动的运河,闪闪发光。原来,这里用微缩模型做出了大运河及两岸的九座城市,放在玻璃地面下。

  工作人员指着一个高40多厘米、底面积约52平方厘米的锥形木制用具说:“这是我们收集到的有关运河最具价值的文物。”它是清光绪年间的苏州府官斛。当年,农民交皇粮就是用它来计量重量,一斛大约是35.8公斤。稻米称重过后由官员登记,打包送上运河漕船,经过几个月的运输,苏州农民的劳动成果也许到了守卫北京城某个官兵的家里,成了饷粮。据介绍,运河漕运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在清代形成了十分严密、精准的制度,是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观,这个官斛就是见证。

  博物馆收集和珍藏的文物包括五类:一是与运河漕运直接相关的文物,如苏州府官斛、“日进千金”小升;二是与运河水上运输相关的文物,如余锦洲老行水单、“顺风快利”船票等;三是运河出土文物,如大关桥北出土唐开元通宝钱、运河出土宋代瓦当等;四是运河水上人家生产及生活用具,如竹编酒葫芦、船用水桶等;五是沿运河城市文物及工艺品,如明嘉靖三年临清大青砖、扬州漆器雕屏等。

  博物馆目前收集、展出的上千件文物和史料,充分展示了大运河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大运河博物馆内,参观者会看到一幅反映运河漕运文化的720平方米的动态画卷。

  “短短的十几分钟时间内,你就能看到当时京杭运河边的繁荣景象:春意盎然的某一天,岸上的灰白建筑交代了当时的年代,河中船队交织,桥上人流有挑担推车的、作揖问候的,码头上有装货卸货的、等候摆渡的,河岸上有集市、戏台,炊烟袅袅的民居、河边淘米的百姓。”工作人员指着效果图介绍。

  第三展厅还专设有一个“模拟运河之旅船舱”,将实景拍摄的资料,通过高亮度投影机、270度水平视场角柱幕投影三维视景系统,逼真地显示“大运河”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观众只要带上特制眼镜,坐在椅子上,就如同身临其境,开始从杭州到北京的运河之旅,欣赏京杭大运河沿岸的风土人情。

  另外,序厅部分也非常有创意,三根托重柱改装成了象征京杭运河南端的拱宸桥的两个桥墩和一艘帆船,对面是象征京杭运河北段通州白浮泉的九个喷水龙头,而仿真水地面则代表着京杭运河。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穿越千年的“运河百科全书”

  一部古代扬州发展史,几乎是这座城市的运河发展史。扬州素有“世界运河之都”美名。这座城市因“运”而生,应“运”而兴,与大运河同生共长。

  江苏省扬州市三湾古运河畔,近8万平方米的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如一艘巨船泊在岸边,迎接着八方游客。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是国内首座集文物保护、科研展陈、社会教育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运河主题博物馆,力求全方位展现大运河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时代价值。博物馆由展馆、内庭院、馆前广场、大运塔和今月桥五部分组成,新唐风建筑融合传统与现代之美。馆藏1万多件(套)与运河相关的文物展品,时间跨度为春秋至当代,涵盖古籍文献、书画、碑刻、陶瓷器、金属器等。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设有“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因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2个基本陈列和“运河上的舟楫”“运河湿地寻趣”等9个专题展览,生动展现大运河在国家治理、文化融合、对外交往、河工技术、交通运输等方面蕴含的中国智慧。

  展厅里,重磅文物比比皆是。

  从河南开封附近截取的汴河河道剖面,长25.7米、高8米,占据了一整面墙。唐、宋、元、明、清历代河道底层土色、沉积文物清晰可见,还标注了历代河面宽度与深度,大运河河道在不同时期的变迁一目了然。

  55吨的唐代船型砖室墓、27吨的南宋砖瓦窑,都是从考古现场整体套取,反映了大运河与沿岸人民生活的紧密联系。长7.5米的兖州府镇水铁剑与造型朴拙的镇水铜牛并列展示,诉说着古人治理运河的故事。

  观众在展厅不仅可以看到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的“前世今生”,还能了解运河沿线水利工程、漕运盐利、饮食风物、舟船样式等。

  “因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以城镇历史景观再现模式,打造了一个具有历史场景和真实业态的沉浸式展厅,让观众走进运河沿线城镇村落,体验千百年前古人的生活。

  街肆两旁商铺林立,布庄内,各色时兴面料等待着爱美人士挑选;茶馆里,说书声与喝彩声不绝于耳;驿站内,参观者可以邮寄明信片,挑选伴手礼……“星空”中不时燃起绚烂烟花,映照着运河沿岸的热闹生活。

  “观众是这个展览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们游街、购物,构成一幅鲜活的运河繁华图。”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长郑晶说。

  “运河上的舟楫”展以实景和数字投影结合,让观众体验沿着运河坐船远行。

  展厅里,有一条复制的“沙飞船”。它是明清时期江南大户人家娶亲、看戏常用的交通工具,也是康熙、乾隆南巡时乘用的船之一,相传为扬州沙氏所造,以船速如飞闻名。

  登上“沙飞船”,便可体验一场运河之旅——从杭州出发,经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一路航行到扬州。船身轻摇,微波将河面劈成两半,入洞穿桥,走街过镇,两岸山水与城镇风光尽收眼底。

  位于地下一层的“运河迷踪”展专为青少年打造。这是一个融合古风和二次元风格的体验空间,让青少年通过“密室逃脱”游戏,了解运河水工科技,领略运河沿岸风物。

  “来博物馆,参观不是唯一目的。成年人可以探寻大运河的历史,感受大运河丰富的文化内涵,少年儿童可以在互动体验中走近大运河、爱上大运河。”郑晶说。

  (综合人民日报、洛阳网、九派新闻、江南游报、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