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一介儒生,如何被封为运河之神

2021年03月19日 10:53:58 来源:新华报业网

  “此次发掘的金龙四大王庙因为明清时期位于常州城西门外,俗称‘西大王庙’。”站在常州钟楼区三堡街最西端的大运河畔,考古领队、常州市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偈人指着横成行、竖成列的建筑基址告诉记者,“金龙四大王庙建于运河南岸,因此坐南朝北,面向运河,同一般寺庙坐北朝南有所区别。金龙四大王庙主要供奉金龙四大王,起到护佑运河的作用。”

  考古发现表明,大王庙遗址南北残长45米,宽20米,是一个中轴对称的封闭型院落,当年人们从运河边的正门进入后,便看到一座戏楼,戏楼背后是座戏台,在开阔的观戏广场两侧,分别是东西看楼。广场的后面便是供奉金龙四大王的主殿,其整体结构和今天的常州孟河东岳庙很相似。

  那么,这位金龙四大王又是何方神圣呢?根据史料记载,金龙四大王的原型是南宋儒生谢绪,家住钱塘县北孝女里(今属杭州市良渚镇),在家中排行第四,曾经就读于金龙山。元军灭亡南宋后,谢绪不愿当亡国奴,投江而死,死后水面涌起一丈高的波涛,托起谢绪的尸体,人们把他安葬在金龙山,认为他已成神。传说元朝末年朱元璋与元军大战于徐州吕梁洪,谢绪披甲执鞭驱使黄河倒流,阻遏元军战船,帮助朱元璋获得大胜,因此被朱元璋封为金龙四大王。

  在正史中,明代以前并没有运河之神,从明代起黄河威胁运河畅通的情况加剧,漕运要穿越长江、黄河、大湖以及吕梁洪这样的绝险之地,经历风涛之险恶,转搬之艰辛。对朝廷来说,皇室给养、百官俸禄、边关军饷都依赖漕运,对漕军和运丁来说,一旦漕船倾覆性命难保,即使逃过一劫,漕粮的损失也必须赔付,3000里运河有一处不通,都涉及国家稳定,正是这种重要艰险使政府和民间都强化了运河水神崇拜,并催生出一套以金龙四大王为主神的水神体系。

  根据正史记载,运河沿线最早一座金龙四大王专祠出现于明景泰七年(1456年),地点为运河沙湾段(今河南台前县),隆庆六年(1572年),皇帝派兵部侍郎万恭前往山东鱼台致祭,正式敕封谢绪为金龙四大王,从此金龙四大王进入国家正祀,获得“国家认证”,成为集黄河神与运河神为一体的漕运守护神。清代皇室同样重视金龙四大王崇拜,顺治为其加“显佑通济”封号,康熙为其加“昭灵效顺”封号,乾隆为其加“广利安民”封号,直至光绪年间,金龙四大王的封号已多达44个字,突破了天地神祇封号不超过40个字的定制。

  明清时,金龙四大王崇拜在运河沿线非常兴盛,越是运道艰险之处金龙四大王庙越密集。此次发掘中,地层里的青花瓷片等遗物证实这座大王庙的时代最早可以上溯到明朝,与清道光年间重修的《武进阳湖县合志》相吻合。方志中称,金龙四大王庙俯临运河又名西林庵,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建,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拓基重造,道光十六年(1836年)重修。因城北青山门外有大王庙,因此称为西大王庙。

  这座大王庙为何会建在三堡街?王偈人表示,这段运河是外来商船、货船进入常州府城的必经水道,带来了明清时期的数百年繁荣。三堡街是常州漕运、木业、豆业经济集中的区域,据文献记载,清雍正二年(1724年)武进全县共有粮船120多艘,停泊在西门城外永丰里大王庙一带。1986年的《常州市木材志》记载,清代洪都木商公所,在西大王庙附近,凡遇本帮木排到埠,就要做大王会,演戏酬神,大排筵席,招待同业。可以想见,金龙四大王庙一带已经成为五湖四海的人们举办庙会和商业聚会的场所,引发商贸文化、水运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市井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流和碰撞。

  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决口,从此不再经江苏入海。1901年清廷废除漕运,运河沿线日渐沉寂,金龙四大王崇拜也因此衰落。自民国时起,三堡街大王庙开始被改作他用,新中国成立后在遗址上修建起厂房。今天的人们已经很难想象运河沿线金龙四大王庙随处可见的景象,也对“金龙四大王”这个名称感到陌生,此次考古让明清时期的水神崇拜重回学术视野,一位南宋儒生化身漕运守护神的故事,是中国大运河这首千年史诗中最为奇幻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