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大河上,大唐“诗豪”漂流记

大江东去,白浪滔天,奔流到海。

运河悠悠,碧波荡漾,活色生香。

古往今来,多少过客在江河之畔留下足迹,其间诗词歌咏无数。

“诗豪”刘禹锡一生与水有缘,诗歌豪情干云,意味隽永。

其中描写长江和大运河的篇章,堪称千古典范。

这次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诗豪”刘禹锡的江河漂流记。

江南

出生江南的刘禹锡是诗人,也是豪侠。

他的祖上可追溯到最远的一代是七世祖刘亮,随匈奴族拓跋氏迁都洛阳时,举家南下迁徙到洛阳,后东迁荥阳,又在中唐“安史之乱”时避难,南迁到了江南。

刘禹锡自小就知道,与高门世宦家的纨袴子弟不同,他的家庭的社会地位并不高,唯有依靠自己发奋读书。

在田野中,别的小孩喜欢拿石子玩耍,刘禹锡手上拿个“觚”。这个觚不是酒杯,而是一种木质的写字板,他随身带着随时准备请教高人,只要看到擅长诗词的文人,人家走到哪他就跟到哪。

文人骚客们认为他是可教之才,气质不凡,都很乐意教他。

初入仕途,刘禹锡满怀理想与热情,期望有所作为。但这时,朝廷发生了一件大事。

安史之乱后,天下纲纪崩坏,朝政混乱万状,一批除弊图强的年轻士大夫,以惩酷吏、罢宫市、免欠赋、禁额外加征等为主要内容,对德宗朝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弊政实施了一系列改革。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一月,德宗李适去世,顺宗李诵即位,任用王叔文等人推行一系列改革弊政的措施,史称“永贞革新”。

革新只进行了半年便失败,这也标志着刘禹锡坎坷人生的开始。

豪情

等待着刘禹锡的,是长达23年的贬谪生涯,辗转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州郡。

刘禹锡被贬朗州十年,虽郁郁不得志,但意志未消沉。他除投身政务,关心百姓生活外,还一心著述,寄情于自然环境与风土人情。

这其间,他做的最多的,就是创作,期间200多首诗词,充满豪情。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秋词二首》之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814年年底,刘禹锡收到朝廷召回他的诏书,第二年初春,他终于回到阔别十年的长安城。

谁知815年3月,朝廷又发下诏书,以朗州司马刘禹锡为播州刺史,后经人求情,才改为较近一些的连州。

六年后的冬天,穆宗任命尚在为母亲服丧期中的刘禹锡为夔州刺史,那时的刘禹锡已是知天命之年。

刘禹锡共在三峡地区度过了两年多的刺史生涯,是唐代在夔州三峡地区任官职最长的一位诗人。他与三峡结下深厚情缘,写下许多关于长江的诗文。

三峡

夔州雄踞于长江三峡上游,地理位置重要。
刘禹锡到这里后,仔细考察各方面情况,于长庆三年(823年)和长庆四年(824年)分别向朝廷上《夔州论利害表》和《论利害表》。
纵然历经挫折,他仍然坚持进取。
当地流行着叫“竹枝词”的民歌形式。刘禹锡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九首》,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縠文生。

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

凭寄狂夫书一纸,信在成都万里桥。

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

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

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

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谈起刘禹锡与长江的关系,一天一夜也聊不完,他极善学习当地民歌,融入诗歌创作。比如这一首描写长江的名作,传播非常广泛。

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

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

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

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

《桃叶歌》表达了爱情,《竹枝词》诉说着哀愁,水流和月光无穷无尽哟,恰似歌声中的情感绵绵。

这是刘禹锡的浪漫。

 

运河

824年的夏天,时年16岁的李湛登基不久,朝廷调任刘禹锡为和州刺史。

正如他在《别夔州官吏》诗中所说:“三年楚国巴城守,一去扬州扬子津。”

那段时间,他常说“余少为江南客”。寥寥几字间,儿时的江南嬉戏、无忧无虑的童年记忆,一齐涌上诗人的心头。

由于仕途坎坷,刘禹锡一生中有20多年的时间处于贬谪边远地区的状态,也许因为主要在南方地区为官任职,以至他在诗中自称“江南客”。

在与友人白居易同游扬州、楚州一带时,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一首答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像是对自己贬谪生涯的总结。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偏僻、荒凉的贬所生活了近23年,他的意志一直没有消沉,反而愈加浑厚深沉。

晚年,刘禹锡写了很多关于运河的作品,再看看他笔下的大运河,意味之隽永,让人难忘。

扬子江头烟景迷,隋家宫树拂金堤。
嵯峨犹有当时色,半蘸波中水鸟栖。

“犹有当时色”诗歌使得隋堤上的杨柳,既是一种实景,又像隔了一层历史云烟。

炀帝行宫汴水滨,数株残柳不胜春。

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

刘禹锡一共创作了九首《杨柳枝词》,首首不离杨柳。咏柳,也是咏史,随着杨柳飘飞的方向,似乎就看见了宫墙之内的无限荒凉。

壮心

花甲之年的刘禹锡先在洛阳闲居,却壮心不已,后入朝为郎。

但由于受朝廷中朋党之争的影响,刘禹锡第三次被排挤出朝廷,辗转苏州、汝州、同州等地任刺史。

在职场临近终点时回到苏州,也许是命定,因为这里是他青少年时代生长的地方。

生命中的最后七年,在异域他乡漂泊几近一生的他,终于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在东都洛阳专心养老。

842年秋天,他病故于洛阳,终年71岁。

千年时间疏忽而过,他生存的痕迹渐渐消散,但他留下的诗歌却流传至今。

大江东去,白浪滔天,奔流到海。

 

运河悠悠,碧波荡漾,活色生香。

那远去的浩瀚的水流,承载着这样一位豪侠安邦治国的大志。

纵然卓异不凡的治世良策不能见用于世,但建功立业的的雄心,忠于革新事业的理想信念,至死不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