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萧林:对于大运河最好的保护就是“活化利用”

2022年03月04日 16:54:18 来源:“学习强国”河南学习平台

加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推进的重大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作为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洛阳为中心的隋唐大运河连南贯北,见证过千年繁华盛世,经历过困顿落寞,如今正悄然发生巨变。新时代下,如何高起点、高品位做好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在2022年全国两会前夕,记者对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进行了专访。

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河南博物院提供)

  马萧林: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还是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被誉为“工业革命之前世界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土木工程项目”。它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文明,可以说,是一部书写在华夏大地上的宏伟诗篇。

  2014年,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更是引发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但是,世界遗产的命运,并不取决于申遗成功的那一刻,而是取决于申遗之后建立的长效管理。

  以东都洛阳为中心隋唐大运河是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1400多年前,隋炀帝下令开通的贯通南北的隋唐大运河,就像现在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体系,满足了国家粮食运输、军资调配和赋税、官盐等重要物资的运输需求,推动了政治一统、经济发展、文化交流、民族融合,支撑了封建社会顶峰时期的唐宋盛世。

隋唐大运河洛阳(市区)段示意图(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提供)

  这几年,为了保护好这一世界文化遗产,河南加强与国家规划有机衔接,突出重大标志性项目建设,隋唐洛阳城、郑州大河村遗址公园、安阳殷墟等重大项目正在有序推进。此外,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当前,永济渠仍在发挥防洪灌溉和生态景观作用;通济渠洛河段仍是黄河重要支流,汴河段大部分有河道遗迹、城市周边河段仍在通水。

  对于大运河最好的保护就是“活化利用”。对于河南来说,要花大力气把千年运河打造成宣传河南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亮丽名片。

  那么,首先要梳理好大运河河南段庞杂而分散的文化资源,弄清文化“家底”。大运河流经河南省9个省辖市和3个直管县(市),已探明的河道长度为686公里,拥有洛阳龙门石窟、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安阳殷墟、丝绸之路等世界文化遗产,分布着22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66项。流经郑州、开封、洛阳、安阳四大古都和7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后人留下了无数的古闸、古塔、古桥、古镇以及丰富的故事、传说、艺术与民俗,文化遗产极为丰富。

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概念图(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提供)

  我们要下大力气将这些庞大而分散的显性与隐性文化资源进行发掘和盘存,形成涵盖文字、图像、视频等权威、统一、动态的数据库,把大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提炼出来。在此基础上,要用好大运河这个超级IP,创新文化发展模式,推动文化资源向文化生产力转化。

  当前,河南正在深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全力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用好大运河这个超级IP,将大有可为。

  河南是隋唐大运河的起点和核心区,在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过程中,河南把文化遗存和旅游发展融合起来,把历史文化名城和运河文化贯通起来,擦亮大运河文化名片。

  把大运河河南段的文化内涵充分挖掘出来,与讲好黄河故事结合起来,传承好大运河河南段的文化基因与内核,探索以大文化IP为纽带,与特色小镇、动漫影视、文创产品等的有机融合,打造集生态带、景观带、文化带和经济带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群廊,一条尽览华夏文明、彰显中原文化的大运河,必将以全新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