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大运河“超级IP”让世界更懂中国

2022年03月11日 14:47:27 来源:北京日报

  流淌千年的大运河,自诞生之日起就背负着连通中国南北的重任,如今正在连通、沟通世界。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北京市委会副主委、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说,大运河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发挥大运河在推进国际合作和民心相通中的作用,要重点讲好运河自身、区域文化和漕运制度文化三个大运河故事,用好用足大运河“千年文化”这个“超级IP”,让世界更懂中国,也让中国更好融入世界。

  从一条负担着中国南北经济动脉的漕运通道到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正闪烁着文明之光。“讲好大运河故事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重要意义。”张颐武说,古往今来,运河就承载着人类互联互通、共享资源的美好愿望,提示人类是同呼吸、共命运的共同体。从字面上讲,“运”字意为运输,有联通的功能,千年运河滔滔不绝,运河文化生生不息,长期以来发挥着互通有无、传承文明、沟通民心的作用,是展现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精神的宝贵文化载体。

应该重点讲好哪些故事呢?“首先要讲好运河本身的故事。”张颐武说,据统计,世界上有500多条运河,包括苏伊士运河等分布在50多个国家。这些国家都有运河文化。运河本身就是国际对话交流的通用语言。只有讲好运河本身的故事,才能引发共鸣,为世界更好了解中国、理解中国奠定基础。

“运河有独特的魅力,与自然水系不同,要靠人工开挖才能形成。”在他看来,运河是人类意志改造的成果,从开挖的过程就体现了人类改造环境、努力生存的顽强生命力。与此同时,运河实现了人力工程与天然水道的一体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运河开凿、引水、蓄水、防灾等都需要技术维护,浓缩着历代人不断学习、超越、攻坚克难的心血与努力,“一条运河能一直留存至今,也客观反映着当地运河技术水平,是文明的具体体现。”张颐武说。

其次要讲好两岸文化故事。张颐武说,大运河区域的社会文化是由运河及其所流经区域一代又一代人积累形成的。京杭大运河跨越了8个省、直辖市,包括北京段、天津段、河北段、河南段、山东段、江苏段、安徽段、浙江段,历经多个朝代,曾有“商船往返,船乘不绝”的盛况,以区域划分形成了齐鲁文化、燕赵文化、吴越文化等文明;以种类划分,沿岸逐渐汇聚起了茶艺文化、饮食文化、桑蚕丝绸文化、地方戏曲、民间曲艺,积淀了古典园林、藏书楼阁、桥梁古塔,沉淀了一批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举个例子,咱们通州运河段就形成并流传下来通州运河船工号子这一宝贵的北京传统民间音乐文化。”张颐武说。

“中国大运河的命运始终与漕运制度相伴相生。应讲好漕运制度文化。这将让世界更懂中国。”张颐武说,漕运制度曾是中国的重要经济制度,是利用水道调运粮食的一种专业运输,是各朝各代执政者政治管理经验的总结与提炼,反映了中国传统制度文化建设与发展特质。

如何才能讲好“三个故事”,让大运河文化在推动国际合作和民心相通中发挥更大作用?“要做好文化挖掘工作,把讲故事的底子打深、打厚。”张颐武认为,中国大运河,贯穿五大水系,溯游1797公里,2500年间,联通南北、贯穿古今,是一部书写在华夏大地上的宏伟诗篇,是流淌的、活着的,是点、线、面结合的线性文化遗产。把故事讲好、讲活的关键是要挖掘沿河流域古村落、古建筑、口述历史、传统技艺等内容,“这些都能成为生动的故事素材。”张颐武说。

从操作层面来讲,张颐武建议,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大国家层面统筹协调力度,充分发挥跨区域、跨部门协调机制作用,推进沿河八省市加强文化内涵挖掘工作,建立机制,一体推进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修复、文化旅游发展、宣传推广等方面的沟通合作。要发展文旅产业,推动文旅文创和遗产保护融合发展。还应做好文化遗产“活化”的工作,通过引入了“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加强中国大运河文化展示,让大运河遗产文化内涵更直观、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