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业民:立足实际融合发展 让运河在高质量发展路上奔流不息

2022年03月07日 16:06:55 来源:中共东平县委宣传部

运河之美,因水而生;运河文化,依水绵延。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而东平段运河是京杭大运河重要组成部分,《东平县志》记载了京杭大运河东平段“黄金时期”的繁荣景象:“在昔运河畅通,漕运兴旺之时,帆樯林立,商船汇集,岁运漕米四佰万石。”

  在千年之后的今天,京杭运河依旧承载着促进沿线城市经济文化发展重要作用。“应结合本地实际,创新保护和开发利用运河文化,实现经济、文化、生态的融合发展。同时沿河地区要协调联动,共话大运河发展,让运河这片碧水继续绵延,滋润着沿岸的运河儿女、运河城市。”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政协委员、东平县社科联主席张业民立足本地、本职,给出了自己的思考。

戴村坝(拍摄:张瑞泉)

  运河千年 因水而生

  运河奔流千里,历经千年,是中华民族流动的血脉。自元代开通由东平至临清的会通河后,大运河开始流经东平,全长约34公里。后大运河漕运因河道年久失修加之黄河改道,于1902年停运。

  东平段运河沿线现保存有戴村坝、安山闸、戴庙闸、水柜东平湖及主要运河岸边重要城市城镇州城、安山镇、戴庙集等,曾为大运河的畅通和繁荣发挥过重要作用。“京杭大运河被视为我国古代水利建设的一大奇迹,在东平段,更是建造了被称作‘大运河之心’的戴村坝。”张业民说。

  戴村坝横卧在山东东平汶水河道,始建于永乐九年(1411年)。戴村坝指引着汶河水流入京杭运河,解决了当时大运河制高点水量不足的问题,保障了明清两代500多年的漕运畅通,对南北经济交流、文化融合、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历史变迁,现在大汶河水经过戴村坝已不再进入运河,而是流入东平湖,在当地发挥着蓄水、拦沙、缓流的作用。

  雨季的戴村坝,碧水从天而降,在巍然耸立的戴村坝上飞流直下,形成一道如丝绸般流动的瀑布,激流奔涌,汹涌澎湃,“戴坝虎啸”在京杭大运河上描绘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壮丽画卷,吸引了众多游客到坝前观水。而位于戴村坝风景区的博物馆,是国家水情教育基地、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成为介绍京杭大运河的重要水工文化博物馆。

  走在戴村坝博物馆,张业民对这些遗留下来的文物也颇有想法:“这些文物是运河文化的载体,利用现在新媒体平台,拍摄、发布优秀文物古迹和非遗项目的相关内容,向大众展示文物丰厚的历史底蕴,对弘扬中华民族祖先智慧与创造力、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他说,文化项目建设尽量以保护为原则,充分还原和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有故事、有灵性的“宝贝”。

  一脉相承 因水而兴

  悠悠运河水,不仅流淌着绵延不息的河水,更繁衍出了古代中国的黄金经济带。作为运河沿线重要城市的东平,也因运河而兴。“在运河漕运旺季,一旦起运,船只密密麻麻,纤夫号子传数里之外,贾舶漕艘,帆影不绝。”张业民介绍,会通河开通后,东平出现了航运兴旺、经济发达、市场繁荣的景象,来往的舟船、过往的客商昼夜不息、地方特产琳琅满目,东平也因此成为中原地区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

  安山镇是东平境内运河岸边的重要集镇,为“南北通衢,市井繁华”。安山镇每年春秋两季有“粮船市”,附近群众都来安山镇到粮船上购物。闸上闸下,彻夜灯火,满河大船。戴庙村原是运河上的一个大集镇,称为“戴庙集”,运河由此东西穿过,是当时闻名齐鲁的水早码头,商旅云集。

  大运河不仅是当时重要的“黄金经济带”,也是一条承载着密集文化底蕴的“文化大动脉”。建于宋咸平三年的州城(今东平县州城街道)地处古济水、汶水和运河交汇的地区,是当时运河发展的一个重要城镇。“州城在金代手工业、商业、水运业就很发达,经济和城市的繁荣也推动了当地文化事业的发展。元代的东平府学和杂剧,在当时闻名四海,出现了高文秀、张寿卿等著名的戏曲家。高文秀创作的剧本中有部分涉及水浒英雄,后被《水浒传》小说所采用。”张业民研究了大量的文史资料,发现东平府学和杂剧,在元代已成为领风骚于华夏的学界翘楚和文坛时尚。

州城古城(拍摄:李玉建)

  如今,漫步在州城的街道,古城当年的布局清晰可见,古风古韵依然环绕整座古城。有宋代父子状元坊、状元府,明代武之大“龙门连跃坊”等七十二架坊。另有文庙、关帝庙、火神庙、老君堂、白衣堂、马公祠、城隍庙、镇武庙、八腊庙、僧王祠、报恩寺、清真寺、飞仙台等寺庙祠二十几处,有规律地分布在城内。西卷棚街、牌坊街、文庙街等古街古貌至今犹在。

  “我们大运河东平段也应该思考如何最有效地挖掘和提升运河古镇的旅游价值,无论是红色旅游还是绿色生态旅游,都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张业民对运河旅游的发展也有所期待。他认为,京杭大运河展示了中国古代水利航运工程技术的卓越成就,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镇,积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这些宝贵的财富在当今仍然应该发挥作用。

  岁月轮回 因水而盛

  习近平总书记曾对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作出重要指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运河复航工程的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给这条“黄金水道”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焕发了新的生机。

  东平湖是京杭运河复航工程的重要枢纽,东平港则占据着京杭运河通航段最北端起点港的重要位置。近年来,东平县抢抓机遇,开始了新港航的建设之路。根据港口整体规划,东平港区的银山、老湖、彭集3个作业区,京杭运河东平湖航道、京杭运河大清河航道和八里湾船闸共同构筑起港口的全貌。历经两年建设,东平港老湖作业区于2021年正式投产试运营,这条黄金水道的最北端港口已具备通航能力,开启了通长江、达东海的新航程。“兖矿泰安港公铁水联运物流园项目也于2022年3月1日正式启动。”张业民说,该项目充分依托瓦日铁路、京杭运河、高速公路、国道路网,实现了公铁水联运,具有资源利用率高、效益好等特点,对推动物流业降本增效和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在东平县包括济平干渠工程、穿黄河工程、两湖段工程及东平湖蓄水影响处理工程等四大部分。从江苏扬州引来的长江水,经泵站逐级提水进入东平湖后分为两路,一路向北穿过黄河后自流到天津,另一路则向胶东地区供水。东平湖作为最末端一个的重要调蓄水库,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往北方供水的质量。“长江水调入东平湖之后,东平湖水位明显提升,不仅为向北输水提供了充足水源,而且水系的连通能更好地发挥水体自净能力,现在东平湖水质常年保持Ⅲ类水标准。”据张业民介绍,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不是一条简单的调水线,更是一条践行“节水优先”、诠释“生态文明”的发展线。

东平县商老庄南水北调泵站(拍摄:张越)

  东平湖作为黄河中下游唯一重要蓄滞洪区、南水北调重要枢纽、京杭大运河重要节点,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十分重要。近年来,东平县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机遇,大力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兴县、绿色发展”战略,扎实推进东平湖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精心呵护好“一湖秀水”。如今,在运河东平段,一群群野鸭、鸟禽游弋其间,蓝天碧水、映带如画,所见之处都展现着生态东平独特的美。

东平港(拍摄:李玉建)

  借助独特的区位优势和生态优势,东平迎来了“因水而盛”的历史新机遇。“随着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这条‘黄金水道’的价值和功能有了新的定义,沿湖地区的协调配合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要利用好东平本地的特色和优势,借鉴沿河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加强沿河地区的对话交流,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让运河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在东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奔流不息。”对于运河东平段未来的发展,张业民提出了自己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