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知识 | 陆游眼中的大运河

古往今来,多少迁客骚人,都与大运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他们之中,既有与运河事物直接相关的管理者,也有研究记载运河变迁的著述者,更多的还是由运河游历各地的旅行者。

南宋大诗人陆游,便是其中一位旅行者。

在游历过程中,他记载了彼时怎样的运河?

乾道五年(1169年),陆游入蜀任夔州通判,携家眷由家乡山阴逆流而上,采集沿路风土民情,著《入蜀记》一书。

该书共6卷,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日记体长篇游记

在《入蜀记》中,陆游将沿途的旅行生活、自然人文景观、世情风俗、军事政治、诗文掌故、文史考辨、旅游审美、沿革兴废等均记录在内,并评古论今,夹叙夹议,内容十分丰富。

陆游入蜀的路线由山阴至夔州,中间走水路,主要行经浙东运河、江南运河,后入长江,沿江而上到达蜀地。因而,《入蜀记》对了解南宋时期运河沿岸的地理景观、风土人情、历史掌故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书中记载浙东运河的关卡税所,称“买小舟出北关,登漕司所假舟于红亭税务之西”;在船只过闸时看到非常拥堵,船行异常缓慢,称“移舟出闸,几尽一日,始能出三闸,船舫栉比”。

江南运河航行时,陆游记载了当地一些闸坝发展成小市场的繁荣景象,如在长河堰,见到鱼市繁荣,称“亦小市也,鱼蟹甚富”。

苏州、常州、镇江、丹阳……沿着大运河一路前行,陆游在江苏各地也游历了一番,并在《入蜀记》中留下了关于这些地方的运河印象。

“八日。雨霁,极凉如深秋。遇顺风,舟人始张帆,过合路,居人繁伙,卖鲊者尤众”。在苏州,陆游被彼时当地一种常见的吃食“鲊”所吸引。

同时,陆游还在苏州的运河两岸见到不少军马沿途放牧;遇到运河水泛滥,则记载因河水高于两岸田地以致洪水泛滥,当地百姓用水车来排除积水;对运河两岸农作物的种植,则记载两岸夹河全部是长冈高垄,多种豆、粟,不能种植的地方则是灌木丛生。

在经过常州奔牛闸时,他感怀往事,记载该闸为南朝宋明帝派沈怀明追击孔觊,在奔牛筑垒所成。在过闸时听到河水湍流很急,声音非常雄壮。

经过丹阳县吕城闸时,他写到宋朝建立以来,曾在全国4处闸坝设置堰军,现在只有吕城及京口(今江苏镇江)2闸依旧保留。在经过京口即将入长江时,陆游又感怀道从京口到钱塘,南朝梁、陈以前并不通漕运,到隋炀帝时方开挖河道800里、宽10丈,两岸堆土成山。到如今宋室南渡,能够得以在杭州建都,主要依赖的便是江南运河的漕运。这条漕运线虽然由隋朝开凿,但到南宋仍然能够受益。

你的大运河印象,又是什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