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知识 | 因水而兴的牵挽业

牵挽业、脚班业、竹木业、酒米业、餐饮业、网罟行……因运河而生、而兴的行业部类有很多。

虽然时至今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不少行业消失了,但它们曾经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

今天,就跟大家聊聊牵挽业这一行业。

《漕运图卷》(局部) 清

受地形、气候与水源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运河北段尤其是山东段补给水源较少,为便于航行,需要多建闸门以蓄水。仅在济宁州河段内,“运河之水发源汶泗,在济宁州管辖之内,考南自珠梅闸北至寺前闸,为闸一十有五”。

水闸的修建,催生了运河沿线的牵挽业。

《潞河督运图》(局部) 清

繁忙的船只往来,使从事牵挽业的纤夫们日夜不停地劳作,光绪《峄县志》卷一二《漕渠》云:“过往差航,络绎旁午,每闸辄须纤夫数十名不等…..前差未过,后差随至,南下方去,北上复来。”

运河两岸的居民,常常利用闲暇时间牵挽漕船北上,既获得了一定收入,又解决了枯水期粮船北上的难题。

清代催粮官李绂在《穆堂别稿》卷一八《漕行日记二》中云:“粮艘上闸,谓之打闸。通帮派夫帮引,谓之打差。打差之人,有各艘派出者,亦有通帮公雇本地纤夫者。”

此外,粮船搁浅亦需要拉纤或雇人力起米。道光九年(1829)六月初七,清人包世臣船抵临清小关,见卫河与汶河交汇的钳口草坝内“有江西粮艘搁浅,冠盖四五事络绎严催,用五六十人引缆,缆绝而船不行,乃于口外提拨船入拨米”。

在运河沿线地区,很多人都以为运河中所行船只拉纤为业。

《潞河督运图》(局部) 清

纤夫既有专以拉纤为业的短纤,沿途随雇,也有临时找的农民,他们都是没有固定职业的男性青壮年,借拉纤糊口,工价低廉。

如在山东夏津,大运河从白马湖师堤村入境,从渡口驿乡辛庄出境,境内全长22.22千米。不论是明清漕运兴盛之时,还是清末漕运停止后,直至民国时期,夏津县渡口驿都是北上天津、南下江浙的重要码头,仍有大量官船、私船在此停泊、打尖。

此地拉纤为业者约有数百人,而于农闲时节从事此业者,更是不计其数。

他们一般只往返于临清至德州之间,也有少量随船北上天津或至河南境内的。

拉纤者穿短裤、打赤膊,胸前斜挎纤板,将各自的纤绳共同拴在一条主绳上,俯身甩手,拖船而行,分外辛苦。遇到河滩陡贿之处,更是需要四肢并用,攀爬前行。

《潞河督运图》(局部) 清

人多的时候拉纤,每个人的脚步一定要整齐,不能乱,后面的人要看着前面的人。涨水、遇到障碍物以及两只船交会的时候,一是要反应快,二是需要每个人的配合。

为了统一步调,同时缓解拉纤过程中的疲劳,纤夫们经常会口喊号子前行,尤其是在碰到逆水、顶风或过运河“险工”(如转弯处)时。

号子由领号人(俗称“号头”)领喊,众人回应。号子的曲谱和节奏一般是固定的,其词语可分为“传统固定式”和“即兴口占式”,以后者居多。

通常,人们会把本地流行的地方小调儿和地方戏曲编入号子中。如在夏津渡口驿一带流行“乱弹剧”,大家就以戏词入号子。

领号人喊“李渊打马出了京”,众人应“哟上嗨”;领号人喊“出了叶家锦绣城”,众应“哟上嗨”;领号人喊“三军送爷十里铺”,众应“哟上嗨”;领号人喊“一个个难舍唐国公”,众应“呀儿哟的哟上嗨”。

如今,运河上船只运输依旧繁忙,只是不见了以牵挽为营生的纤夫身影。他们曾经高喊的号子,却流传下来,响彻在运河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