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懂运河流域的这些“行话”,就更明白了她的鲜活

每一行都有“行话”

这是行业间极特殊的交流方式

大运河两岸更是如此

众多的行业催生了丰富的语言

听懂了各行各业

最具代表性的“行话”

你会更懂得

这条大河鲜活的生命力

蚕花廿四分

“蚕花廿四分”

对于杭州、嘉兴一带的蚕农来说

是一句温暖的祝福

当地乡民将农事劳动过程中

农作物的收成分为十二分

廿四分,即双倍丰收

时至今日

一些上了年纪的蚕农

在育蚕期间仍然会念叨这句话

以求蚕花丰收,生活顺遂

                                           汰脚

作为大运河沿线重要的鱼米之乡

苏州,稻作文化丰富

苏州稻农口中的“汰脚”

是种完秧苗后的一项仪式

全村男性带上猪头、猪尾、猪脚

再搭配上咸鸭蛋、老酒

带着香烛纸箔等前往土地庙祭祀

众聚宴饮,不醉不归

                                           娘娘风

有仪式感的可不止苏州的稻农

苏州的渔民们亦然

从前,苏州渔民们将天妃

视作掌管水路平安的水神加以崇拜

人们把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

定做天妃的纪念日

在当天需携带香火果品

前往娘娘庙虔诚祭拜

而在这天前后所刮的大风

渔民们认为是天妃显灵

俗称“娘娘风”

                                    挑八根系的

过去在苏州一带

有许多从事小本买卖的小摊

这些摊贩肩担两头

多用四股绳系联携带的货物

当地人俗称“挑八根系的”

其实还可以再细分

像菜贩,属于“软八根”

补锅匠,属于“硬八根”

箍桶的人,则属于“不软不硬八根”

学问多着呢

对包李子

很多人看到这个词儿

难免顿生疑惑

到底是“包子”还是“李子”

其实都不是

这是吴桥杂技艺人常用的一个词汇

指的是敲锣打鼓、聚众表演吞剑者

吴桥是远近闻名的杂技之乡

过去,新入门的艺人拜师

必须学习杂技的行话

否则,即使技艺再高

也难以获得同行的认可

老鳖靠河沿

“老鳖靠河沿”

这个说法乍看风趣

其实跟鳖没什么关系

它是流传于微山湖一带的食物

当地渔民,非常重视午餐

一般要炒菜炖鱼

炖鲜鱼时

渔民会把面饼贴在锅沿上面

因为面饼形似甲鱼

所以这道菜得了这个名字

用来招待重要宾客

和班

随着时代变迁

很多行业都远离了我们的现代生活

比如聊城盛行一时的脚行

脚行专门从事商业货物搬运

通常按照行业划分地段

各自工作,互不干扰

所以,做这份工作规矩也多

比如,新入班者

需要请“脚行班”喝酒吃饭

这就是所谓的“和班”

凤凰三点头

同样淡出历史舞台的

还有旧时北京的镖行

在从事保镖、护镖工作的人员内部

传承并使用着一套秘密交流的话术

俗称镖行行话

“凤凰三点头”

就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句

它的意思是

镖师过桥、过山口时

要将标号“合吾”二字

喊得抑扬、迂回,以号会友

打出手

有很多行话

因为行业的没落变得不为人知

但也有很多行话

随着网络的普及,广为流传

比如京剧行当里的很多说法

变成了我们生活里的常用语言

不过,也有一些不那么好理解的

比如“打出手”

“打出手”只针对一类题材特殊的戏

神魔斗法

武戏打斗过程中

角色一般会互相抛掷法宝

一系列动作通过编排

变得炫奇高妙,让人过目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