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先生经历了怎样的“运河漂流记”?

古往今来,多少迁客骚人,都与大运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他们之中,既有与运河事物直接相关的管理者,也有研究记载运河变迁的著述者,更多的还是由运河游历各地的旅行者。

宋代大文豪苏轼跟大运河缘分颇深,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传说、佳作。

他经历了怎样的“运河漂流记”?

手足

大运河,承载着苏东坡的爱与哀愁。公元1074年,他从杭州坐船前往密州,沿途饱览运河秀色。

两年后,他想到了自己六年未见的弟弟,写下那首著名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第二年,他去了运河名城徐州。林语堂说,那是苏东坡政治生命开始的地方。

也是在徐州,他见到了自己的弟弟苏辙。
手足情深,兄弟二人见面自然有说不完的话,从家长里短聊到诗词歌赋。
在运河边,苏辙也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词。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吟咏

与弟弟的风格不同,苏东坡的词里多了些许豁达和乐观。
他一生与运河结缘,为运河留下了数不清文字。可以说俱是经典。
1071年,苏东坡途径泗州,提笔写下运河的壮丽风光。
城上层楼叠巘,城下清淮古汴。
举手揖吴云,人与暮天俱远。
魂断,魂断,后夜松江月满。

1079年,苏东坡由分别之地彭城,途径泗水进入淮河,并向吴中新任所的曲折水路进发,运河悠悠承载着离愁。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
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
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
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
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1084年11月,这一天苏东坡尤其难忘。他和好友秦观在高邮相会,于淮山饮别。
波声拍枕长淮晓。隙月窥人小。
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
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于泪。
谁教风鉴在尘埃。酝造一场烦恼、送人来。
水波不兴,明月高悬,诗酒唱和,不亦乐乎。

治水

人们都知道苏轼是一等一的文学家,能写字、能种地、能做饭……

但也许你们不知道,他对运河水利工程的修建和水患治理颇有经验。

1089年,苏东坡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适逢大旱,饥馑和瘟疫一起发生,苏东坡决定兴修水利。

杭州近海,地下泉苦咸,当年白居易在这里任职时,疏浚西湖引入运河,可以灌溉农田。

但是年深日久、水草淤积,运河水就失去了西湖的补给,只能引入携带大量泥沙的钱塘江水。

这一来,百姓每隔段时间就要挑挖一次,劳苦不堪。

苏轼看到城外茅山有一条河,专门容纳钱塘潮水,盐桥有一条河专门容纳西湖水,于是疏浚二河。

另外,他还建堤堰闸门、修复六井、修造了赫赫有名的“苏公堤”。

浙江潮自海门东来,势如雷霆,而浮山屹立在江中,水流相激,每年损坏船只无数。

苏轼见状非常忧心。

他上章建议,自浙江上游名叫石门的地方,沿山向东开凿成运河,引浙江及溪谷诸水 20 多里到达钱塘江。

沿山作河岸达到龙山大慈浦,转弯抵达小岭,开凿山岭通达岭东古河,疏浚数里到达龙山漕河。

这样一来就能避开浮山之险。

可惜奏章上报朝廷后,因有权臣作梗,故未实施。

终老

1101年是苏东坡生命的最后一年。

这一年,被贬谪在岭南的他获赦,带着全家北归。

这一年,他谢绝了弟弟苏辙的邀请,乘着小船,沿运河而行。

前方就是常州城。

苏学士归来的消息,立刻引起了轰动。运河两岸,老百姓夹道欢迎,气氛尤为热烈。

此时已是垂垂老矣的他,支撑起沉重的身子,在炎炎夏天,两臂外露,转身向船上的人说:“这样欢迎,折煞人也!”

他自知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这里就作为旅程的终点吧。

在这里,他度过了生命的最后四十六天。

弥留之际,他的身边除了家人,还有两位朋友,一位是高僧维琳方丈,另一位叫钱世雄。

恍然间,也许他会记得,二十岁出头他在礼部的琼林宴上,和同学们的攀谈。

从同学们的口中,他听说这座运河名城的水网绿野、山秀茶香。
运河情缘,很早就已经种下了。